1. [单选题]哪项可使心排血量减少
A. 回心血量增多
B. 周围血管阻力增加
C. 心肌收缩力加强
D. 交感神经兴奋
E. 周围血管阻力减少
2. [单选题]患者女。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减弱。该患者可能是
A. 二尖瓣狭窄
B. 发热
C. 贫血
D. 心肌炎
E.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3. [单选题]诊断室速最有力的心电图证据是( )
A. 心率140~200/min
B. R-R>P-P(房室分离)
C. QRS波群增宽>0.12s
D. 出现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E. 节律整齐或轻度不齐
4. [单选题]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常见表现为
A. 颊部蝶形红斑
B. 口、眼干燥,猖獗龋齿
C. 雷诺现象
D. 四肢紫癜
E. 双下肢水肿
5. [单选题]上消化道出血
A. 氨的毒性增加
B. 氨的生成增加
C. 氨的吸收增加
D. 组织对氨的敏感性增加
E. 促进氨透过血脑屏障
6. [单选题]下列不是胃恶性溃疡的征象的是
A. 粪便隐血持续阳性
B. 龛影常>2.5cm,边不整,位于胃腔轮廓之内
C. 胃液分析见胃酸正常或偏低,但无真性缺酸
D. 龛影周围胃壁僵直,呈结节状,向溃疡聚集的皱襞有融合中断现象
E. 形状不规则,底凹凸不平,边缘结节隆起,污秽苔
7. [单选题]应激性急性胃炎主要发病机制
A. 胃黏膜微循环障碍
B.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C. 亲脂性,破坏黏膜屏障
D. 黏液屏障分泌减少
E. 胆盐、磷脂酶A和其他胰酶破坏
8.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手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指征
A. 反复发作的轻度溃疡性结肠炎
B. 并发大出血
C. 并发结肠癌变
D. 肠穿孔
E. 合并中毒性巨结肠
9. [单选题]右侧卧位疼痛加重见于
A. 胃溃疡
B. 十二指肠溃疡
C. 胃黏膜脱垂症
D. 肠结核
E. 原发性肝癌
10. [单选题]下述何种疾病的肺功能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
A. 哮喘
B. 肺纤维化
C. 慢性支气管炎
D. 大气道狭窄
E. DPB(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11. [单选题]下列药物不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的是
A. 枸橼酸铋钾
B. 阿莫西林
C. 前列腺素
D. 四环素
E. 甲硝唑
12. [单选题]下列激素中下丘脑产生的是
A. 生长激素
B. 降钙素
C. 泌乳素
D. 黑色素细胞刺激素
E. 抗利尿激素
13. [单选题]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最常见的病因是( )
A. 二尖瓣脱垂
B. 老年退行性病变,二尖瓣环和瓣下钙化
C. 乳头肌腱索功能不全
D. 风湿性
E. 先天畸形
14. [单选题]男性,35岁。上腹部反复发作性疼痛5年,近来疼痛缓解的规律消失,出现持续的剧烈上腹痛及后背痛,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A. 穿透性溃疡
B. 胃癌
C. 胃溃疡活动期
D. 胃黏膜脱垂
E. 幽门梗阻
15. [单选题]患者,男性,48岁,因黑便3天入院。患者有饮酒嗜好10余年,半斤白酒/日。查体:肝肋下2.5cm,脾肋下4.5cm,余无明显异常。血常规提示外周血三系减少。该患者血常规异常的主要原因是
A. 营养不良
B. 脾功能亢进
C. 肝脏病变
D. 骨髓抑制
E. 消化道出血
16. [单选题]作用于细胞核内受体
A. 甲状腺激素
B. 肾上腺素
C. 雌激素
D. 雄激素
E. 糖皮质激素
17. [单选题]肝炎后肝硬化脾大的机制是
A. 瘤细胞增生
B. 肿瘤细胞浸润、脾代偿性增生
C. 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
D. 脾充血性肿大
E. 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
18. [单选题]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致病菌是( )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肺炎球菌
C. 淋球菌
D. 流感杆菌
E. A族链球菌
19. [单选题]男性。心悸,气短。查体: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该患者心脏触诊可发现
A. 胸骨右缘第2肋间可触及收缩期震颤
B. 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触及收缩期震颤
C. 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触及舒张期震颤
D. 心尖区可触及舒张期震颤
E. 心尖区可触及收缩期震颤
20. [单选题]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导致的发热,常见于
A. 中暑
B. 安眠药中毒
C. 颅骨骨折
D. 脑震荡
E. 甲状腺功能亢进
1.正确答案 :B
2.正确答案 :D
解析:第一心音减弱原因: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心包积液、胸壁肥厚、肺气肿、休克。
3.正确答案 :D
解析:ECG:①心室率常在150~250次/分,QRS波宽大畸形,时限增宽。②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P波与QRS波之间无固定关系。③Q-T间期多正常,可伴有Q-T间期延长,多见于多形室速。④心房率较心室率缓慢,有时可见到室性融合波或心室夺获。
4.正确答案 :B
解析:1.现采用的为美国风湿病协会在1982年经修正的诊断标准,共11项,包括颧颊部红斑等。
2.口干思饮,严重者进干食困难。由于唾液少而冲洗作用减低,易发生龋齿,原发性SS患者63%有龋齿。
5.正确答案 :B
解析:4.低血糖时脑内去氨活动停滞,氨的毒性增加。
6.正确答案 :C
解析:胃恶性溃疡的内镜特点为可呈深大溃疡,底部覆有污秽灰白苔,溃疡边缘呈结节状隆起,无聚合皱襞,病变处无蠕动。当癌组织发生于粘膜之下,在胃壁内向四周弥漫浸润扩散,同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当病变累及胃窦,可造成胃流出道狭窄;当其累及全胃,可使整个胃壁增厚、变硬,称为皮革胃。当患者有胃镜检查禁忌证时,X线钡餐可能发现胃内的溃疡及隆起型病灶,分别呈龛影或充盈缺损,但难以鉴别其良恶性;如有粘膜皱襞破坏、消失或中断,邻近胃粘膜僵直,蠕动消失,则胃癌可能性大。同时粪便隐血持续阳性。故正确答案为C
7.正确答案 :A
解析:严重创伤、大手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或MODS等均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严重者发生急性溃疡并大量出血,如烧伤所致称为Cushing溃疡,中枢神经系统称为Cushing溃疡。一般认为应激状态下,胃黏膜循环不能正常运行而造成黏膜缺血、缺氧是发病的重要环节,由此可以导致胃黏膜黏液碳酸氢盐分泌不足、局部前列腺素合成不足,上皮再生能力减弱等改变,胃黏膜屏障因而受损。NSAID通过削弱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损害作用包括局部和系统作用两方面。前者指药物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后者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起作用。COX是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的关键腺速酶,分为两种异构体--COX-1和COX-2。COX-1在组织细胞中恒量表达,催化生理性前列腺素合成而参与机体生理功能调节;COX-2主要在病理情况下由炎症刺激诱导产生,促进炎症部位前列腺素合成。传统的NSAID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旨在抑制COX-2而减轻炎症反应,但特异性差,同时抑制了COX-1,导致胃肠黏膜生理前列腺素E合成不足。后者通过增加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促进黏膜血流增加、细胞保护等作用在维持黏膜防御和修复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8.正确答案 :A
解析: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适应证为:①大量出血;②肠穿孔;③重型患者合并中毒性巨结肠经内科治疗无效且伴严重毒血症者;④并发结肠癌变;⑤慢性持续型经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9.正确答案 :C
解析:1.主要见于进食后1小时出现腹痛。
2.重度胃黏膜脱垂常出现右侧卧位时容易发生疼痛,左侧卧位少见,甚至不发生。
3.如果肝癌病变侵犯膈,疼痛可牵涉右肩或右背部。
10.正确答案 :B
解析: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是指由于肺脏扩张受限导致的通气功能障碍,常见的原因有肺间质病(包括肺纤维化、肺水肿等)、肺脏占位(肺肿瘤、肺囊肿等)、胸膜病变(胸腔积液、气胸等)、胸壁(胸廓畸形等)和胸外疾病(大量腹水等)以及神经肌肉病。肺纤维化由于肺脏的弹性增加,导致肺脏扩张受限,因而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喉部异物、大气道的狭窄均导致气道的阻塞,因而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DPB主要累及细支气管,也造成细支气管的狭窄,也出现通气功能障碍。
11.正确答案 :C
解析:具有杀灭和抑制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包括:抗生素、PPI和铋剂。故正确答案为C
12.正确答案 :E
解析:下丘脑视上核分泌血管加压素(抗利尿激素)。
13.正确答案 :D
解析: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原因主要为风湿热。故正确答案为D
14.正确答案 :A
解析:溃疡病灶向深部发展穿透浆膜层则并发穿孔。溃疡穿孔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以第一种常见。十二指肠或胃后壁的溃疡深至浆膜层时已与邻近的组织或器官发生粘连,穿孔时胃肠内容物不流入腹腔,称为慢性穿孔,又称为穿透性溃疡。这种穿透性溃疡改变了腹痛规律,变得顽固而持续,疼痛通常放射至背部。患者长期上腹部反复不适,疼痛有规律,考虑消化道溃疡,近来规律消失,上腹痛及后背痛剧烈,所以考虑穿透性溃疡。
15.正确答案 :B
解析:可引起外周血三系减少的原因有脾功能亢进、骨髓抑制,20余年饮酒史,肝脾大可排除D项。
16.正确答案 :A
解析:2.细胞内受体可分为胞质受体和核受体,类固醇激素糖皮质激素属于细胞质受体。
17.正确答案 :D
解析:脾脏是体内最大的贮血器官,各种原因造成的脾脏血液回流受阻,均可造成脾脏淤血性肿大,如: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门脉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故正确答案为D
18.正确答案 :A
解析: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故正确答案为A
19.正确答案 :D
解析: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由于舒张期血流由主动脉反流入左心室,将二尖瓣前叶冲起,造成相对性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主动脉瓣区可触到收缩期震颤,并向颈部传导;胸骨左下缘可触到舒张期震颤。颈动脉搏动明显增强,并呈双重搏动。
20.正确答案 :A
解析:发热是指机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分为致热源性发热和非致热源性发热。非致热源性发热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痈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中暑和安眠药中毒属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导致的发热,中暑最为常见。故本题答案为A
查看答案 点击下载本科目所有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