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下列不会影响标记的因素是
A. 被标记蛋白质的性质
B. 原料比
C. 温度
D. 湿度
E. 标记率
2. [单选题]关于血液分析仪VCS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V:体积
B. C:细胞
C. S:过氧化物酶
D. 仅显示两种细胞散点图
E. 以上都正确
3. [单选题]关于流感嗜血杆菌说法错误的是
A. 革兰阴性小杆菌
B. 可有多态性
C. 无芽胞
D. 无鞭毛
E. 无荚膜
4. [单选题]抗原分子诱导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称为
A. 宿主反应性
B. 免疫原性
C. 免疫反应性
D. 抗原刺激性
E. 免疫防御
5. [单选题]不产毒的白喉棒状杆菌,携带了β-棒状杆菌噬菌体后便可产生毒素,这种现象称为
A. 转导
B. 转化
C. 结合
D. 溶原性转换
E. 原生质体融合
6. [单选题]能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是( )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淋巴细胞
7. [单选题]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不包括
A.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析
B. 淋巴细胞功能分析
C. 白血病免疫分型
D. 肿瘤耐药相关蛋白分析
E. 细菌等病原体的检测分析
8. [单选题]大肠埃希菌与沙门菌、志贺菌具有鉴别性的生化反应是( )
A. 发酵乳糖
B. 发酵山梨醇
C. 发酵葡萄糖
D. 硫化氢试验
E. 明胶水解试验
9. [单选题]下列哪项可导致血清总蛋白增高
A. 营养不良
B. 消耗增加
C. 脱水
D. 肝功能障碍
E. 丢失过多
10. [单选题]关于血涂片制备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血滴越大血膜越厚
B. 角度越大血膜越薄
C. 推片速度越快血膜越厚
D. 载玻片不清洁血膜可出现气泡
E. 推片用力不均匀,血膜呈搓板状
1.正确答案 :D
解析:影响标记的因素包括:①发光剂的选择。②被标记蛋白质的性质。抗原作为被标志物时,应具有较高的纯度和免疫学稳定性;抗体作为被标志物时,则要求具有较高的效价,应用提纯的IgG来代替全血清)。③标记方法的选择(应正确选择与发光剂和被标志物结构相适应的耦联方式)。④原料比。在制备发光剂-IgG(抗体)结合物时,IgG:发光剂:交联剂的克分子比(mol:mol:mol)会影响结合物的发光效率。⑤标记率。是指结合物中IgG与发光剂之间的克分子比。由于每一种发光剂对应于被标志物都有特定的最佳标记率,标志物选择不好,会出现不易保存等现象。⑥温度。控制标记时的反应温度极为重要,对于较稳定的小分子被标志物,温度可稍放宽些;而当被标志物是抗原或抗体蛋白质时,由于蛋白质对热的不稳定性,应在保证标记反应进行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低的温度,以避免蛋白质在标记过程中活性的丧失。⑦纯化与保存。多数经耦联反应制备的结合物,使用前都需进行纯化,除去未结合的发光剂和交联剂。结合物一般可分装保存在-70℃条件下,最好冷冻干燥保存。
2.正确答案 :A
解析:在血液分析仪VCS原理中,V代表体积、C代表电导、S代表光散射。根据VCS原理,显示3种细胞散点图:DF1(体积和散射光)、DF2(体积和电导)、DF3(体积和电导,但只显示嗜碱性粒细胞群)。
3.正确答案 :E
解析:流感嗜血杆菌致病物质为内毒素、荚膜和菌毛。
4.正确答案 :B
解析:抗原分子诱导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是免疫原性。
5.正确答案 :D
解析:溶原性转换是指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6.正确答案 :C
解析: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7.正确答案 :E
解析: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主要有: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析、淋巴细胞功能分析、白血病免疫分型、肿瘤耐药相关蛋白分析、淋巴造血系统分化抗原分型、艾滋病的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HLA抗原分析等。
8.正确答案 :A
解析:大肠埃希菌发酵乳糖产酸产气,沙门菌和志贺菌不发酵乳糖。
9.正确答案 :C
解析:急性失水时,血清总蛋白浓度可明显升高。
10.正确答案 :B
解析:角度越大推片的血膜短,细胞分布密度高,血膜厚。
查看答案 点击下载本科目所有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