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枳实导滞丸的功用是
A.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B. 消导化积,清热祛湿
C. 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D. 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E. 分消酒食,理气健脾
2. [单选题]皮肤针法按刺激强度,一般分轻、中、重三种。其中,轻刺不适用于
A. 头面部
B. 老弱妇女患者
C. 虚证患者
D. 前胸部
E. 久病患者
3. [单选题]治疗咳嗽,咯吐痰涎,色白清稀,应首选的药物是
A. 归肺经
B. 归心经
C. 归肝经
D. 归膀胱经
E. 归脾经
4. [单选题]可治疗乳少,热病,头痛,咽喉肿痛的穴位是
A. 少冲
B. 关冲
C. 少泽
D. 听宫
E. 支正
5. [单选题]患者头胀且痛,胸闷,口不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缓。其证候是
A. 伤暑
B. 暑湿
C. 伤湿
D. 中暑
E. 以上均非
6. [单选题]重症肌无力是属于下列哪一种疾病
A. 神经本身病变的疾病
B. 肌肉本身病变的疾病
C.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性疾病
D. 遗传性疾病
E. 炎症性疾病
7. [单选题]代赭石除具有平肝潜阳作用外,还能
A. 收敛固涩
B. 镇惊安神
C. 清肝明目
D. 降逆止呕
E. 坠痰平喘
8. [单选题]"十二刺"首见于( )
A. 《针灸甲乙经》
B. 《黄帝内经》
C. 《难经》
D. 《针经指南》
E. 《针灸大成》
9. [单选题]络穴共有( )
A. 12个
B. 15个
C. 16个
D. 18个
E. 20个
10. [单选题]下列关于五脏外合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心合脉
B. 肝合爪
C. 脾合肉
D. 肺合皮
E. 肾合骨
11. [单选题]炙甘草汤的功用是
A.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B. 益气健脾,养阴润肺
C. 益气健脾,养血柔肝
D. 补脾益肺,宁嗽止血
E. 健脾益气,补肺宁嗽
12. [单选题]针刺下列哪组腧穴适宜取仰卧位
A. 天柱、委中、足三里
B. 气海、关元、阳陵泉
C. 血海、命门、太溪
D. 天枢、隐白、大肠俞
E. 中极、次髎、昆仑
13.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曲泽穴的主治病症
A. 心痛
B. 胃痛
C. 热病
D. 中风
E. 臂痛
14. [单选题]清气化痰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A. 陈皮、光杏仁
B. 黄芩、炒枳实
C. 白果、胆南星
D. 茯苓、制半夏
E. 瓜蒌仁
15. [单选题]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正确的是
A.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E.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16. [单选题]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又称为"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B. 无固定名称
C. 无固定位置
D. 多治疗局部病证
E. 只有一个穴位
17. [单选题]治疗肾阳不足、肠燥津枯便秘,应选用的药物是
A. 仙茅
B. 淫羊藿
C. 肉苁蓉
D. 巴戟天
E. 胡芦巴
18. [单选题]黄疸病,鉴别湿邪为患与非湿邪为患的要点是
A. 发热否
B. 呕吐否
C. 口渴否
D. 小便利否
E. 恶寒否
19. [单选题]患者出现持续性肌无力,进行肌电图检查的主要目的为
A. 确定骨骼肌病变是多发性还是肌营养性不良
B. 确定骨骼肌病变属于神经源性还是肌源性
C. 确定骨骼肌病变是周期性麻痹还是重症肌无力
D. 确定骨骼肌病变是格林-巴利综合征还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所致
E. 确定骨骼肌病变是肌纤维膜还是肌核病变
20. [单选题]外用可拔毒去腐的药物是
A. 砒石
B. 轻粉
C. 升药
D. 炉甘石
E. 硼砂
1.正确答案 :B
2.正确答案 :D
解析:轻刺适用于头面部、老弱妇女患者,以及病属虚证、久病者。
3.正确答案 :A
解析:防己黄芪汤证
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
病因病机:本病由于病人素体虚弱肌表疏松,卫阳不固,又外感风湿之邪,出现太阳中风表虚之象,脉浮汗出恶风;风性疏泄,风易行而湿黏滞,汗出湿不解,经络不和而身重。
证候:一是太阳中风表虚,见汗出恶风、脉浮;二是湿性重着而身体沉重。
辨证:风湿在表,气虚不固。
治则:健脾益气,祛风除湿。
方药:防己黄芪汤。
4.正确答案 :C
5.正确答案 :C
6.正确答案 :C
7.正确答案 :D
解析:代赭石
性能:苦,寒。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应用: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呕吐,呃逆,噫气等症。为重镇降逆要药,尤善降上逆之胃气。
3.气逆喘息。重镇降逆,亦能降上逆之肺气而平喘。
4.血热吐衄,崩漏。善于降气、降火,尤适宜于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宜打碎先煎。如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降逆、平肝宜生用,止血宜煅用。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因含微量砷,故不宜长期服用。
8.正确答案 :B
9.正确答案 :B
10.正确答案 :B
11.正确答案 :A
解析:炙甘草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生脉散的鉴别应用
本方主治.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劳肺症。治宜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方中炙甘草益气化阳,生血化阴,善治气血阴阳俱虚。人参、大枣益气,助炙甘草补气。桂枝、生姜温阳,助炙甘草益气化阳补阳。阿胶、生地养血,助炙甘草生血补血。麻仁、麦门冬滋阴,使炙甘草益气能化阴补阴。清酒温通气血,通达经气,和畅血脉,兼制滋药补而不腻。
炙甘草汤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气阴两虚之久咳不已。但炙甘草汤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偏于温补;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但伍用收敛之五味子,故止咳之功较著,偏于清补。
12.正确答案 :B
解析: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13.正确答案 :D
解析:曲泽 合穴
定位 肘微屈,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主治 ①心痛、心悸、善惊等心系病证;②胃痛、呕血、呕吐等热性胃疾;③暑热病;④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
14.正确答案 :C
解析:清气化痰丸的组方原理
本方所治之证乃痰热蕴肺,浊气上逆所致。治当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方中胆南星味苦性凉,清热化痰,善治痰热;痰热蕴肺,以黄芩苦寒清泻肺热燥湿,共为君药。瓜蒌仁清热化痰,助胆南星、黄芩清热涤痰;气顺则痰消,以枳实理气宽胸,下气消痰;肺气上逆,以杏仁肃降肺气,化痰止咳,共为臣药。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杜绝痰生之源;陈皮和胃宽胸理气,燥湿化痰;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以使脾能运化水湿,共为佐药。诸药配伍,以使肺热得清,痰热得化,气机得畅,然则诸证悉平。
15.正确答案 :C
解析: 经脉 属、络
手太阴肺经 属肺,络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 属大肠,络肺
足太阴脾经 属脾,络胃 足阳明胃经 属胃,络脾
手厥阴心包经 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 属三焦,络心包
足厥阴肝经 属肝,络胆 足少阳胆经 属胆,络肝
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 手太阳小肠经 属小肠,络心
足少阴肾经 属肾,络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络肾
16.正确答案 :E
解析: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17.正确答案 :C
解析:肉苁蓉可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治疗肾阳不足、肠燥津枯便秘,故应选C。
18.正确答案 :D
解析:湿热并重证
茵陈蒿汤证
原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病因病机:本证由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湿热交蒸,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则不欲饮食,若勉强进食,反而增湿助热,湿热上冲,则见头目眩晕、心胸不安。湿热郁蒸日久累及血分则形成黄疸。
证候: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身黄如橘子色、腹微满和小便不利等症状。
辨证:湿热倶盛。
治则: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证
茵陈五苓散证
原文: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提要:本条论述湿重于热的黄疸证治。
病因病机:湿热黄疸,湿多热少。
证候:全身发黄,黄色不甚鲜明,食少脘痞,身重便溏,小便不利,苔腻淡黄等症。
辨证:湿重于热。
治则:利湿清热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五苓散化气利水除湿。
19.正确答案 :B
20.正确答案 :C
解析: 升药
功效:拔毒,去腐。
应用:痈疽溃后,脓出不畅,腐肉不去,新肉难生;湿疮、黄水疮、顽癣及梅毒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本品只供外用,不能内服。且不用纯品,而多配煅石膏外用。用时,研极细粉末,干掺和调敷,或以药捻沾药粉使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外用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外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尽者不宜用。
查看答案 点击下载本科目所有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