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寒邪客肺的临床表现是( )
A. 胸闷,心悸气短
B. 胸闷,咳喘痰多
C. 胸闷,壮热,鼻翼扇动
D. 胸闷气喘,畏寒肢冷
E. 胸闷气喘,少气不足以息
2. [单选题]患儿,4岁。昨天外出游玩,今天舌边尖溃烂,色赤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其治法是( )
A. 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B. 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C. 清心凉血,泻火解毒
D. 疏风解表,泻火解毒
E. 消食导滞,清热解毒
3. [单选题]可引起肝浊音界消失的疾病是( )
A. 急性胃炎
B. 急性胆囊炎
C. 急性胰腺炎
D. 急性阑尾炎
E. 胃溃疡穿孔
4. [单选题]下列各项,多见面目一身俱黄、色鲜明如橘皮色的是( )
A. 脾胃气虚
B. 脾虚湿蕴
C. 肝郁脾虚
D. 阳黄
E. 阴黄
5. [单选题]治疗水肿气阴两虚证,应首选方剂的是( )
A. 知柏地黄丸
B.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C. 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D. 实脾饮
E. 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6. [单选题]患者女,26岁。因急躁恼怒而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黯红,脉弦有力。其治法是
A. 补养气血
B. 补气,回阳,醒神
C. 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D.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E. 平肝潜阳,顺气降逆
7. [单选题]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机制是( )
A. 形成大量碳氧血红蛋白
B. 产生大量还原血红蛋白
C. 产生大量高铁血红蛋白
D. 线粒体损害
E. 阻断细胞呼吸链
8. [单选题]归脾汤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的适应证候是( )
A. 气血不足证
B. 肾虚证
C. 心脾两虚证
D. 血虚证
E. 脾虚证
9. [单选题]患者,男,48岁。大便出血,色鲜红,血量不等,有赘物垂于肛外。治疗应首选
A. 承山
B. 大肠俞
C. 小肠俞
D. 膈俞
E. 血海
10. [单选题]"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根本依据在于
A. 辨证论治
B. 对症治疗
C. 辨病治疗
D. 因人而异
E. 因病而异
1.正确答案 :D
2.正确答案 :C
解析:根据患者病证分析,口腔破溃糜烂,为心脾积热;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食积化热;小便短赤,包括邪热伤津或阴虚内热,所以该患儿为里热实证的证候,心火旺盛,其治法是清脏腑热,即清心凉血,泻火解毒,选C。
3.正确答案 :E
解析:肝浊音界消失一般提示膈下有游离气体,所以肝浊音界叩不出来,通常出现这种情况都是有肠道穿孔所致。
4.正确答案 :D
解析:面目肌肤一身俱黄者,称为黄疸,色鲜明为阳黄
5.正确答案 :E
解析:水肿气阴两虚证的治法是:益气养阴,利水消肿。首选方剂的是六味地黄丸加黄芪,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黄芪补气益肺以固表、健脾以利湿。所以本题选E。
6.正确答案 :C
解析:根据患者病史以及症状体征,因急躁恼怒而突然昏倒辨病为中风,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黯红,脉弦有力是为肝阳上亢之表现,治宜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7.正确答案 :A
解析:一氧化碳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
8.正确答案 :E
解析:脾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主要证候:经行或先或后,量多,色淡质稀,神倦乏力,脘腹胀满,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缓。归脾汤: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共奏补脾益气,养血调经之效。本题容易被A、C选项干扰。虽然归脾汤能治疗心脾两虚证,但本病的症状只有脾气虚的症状,没有心气虚如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适的表现。气血不足证的症状: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或有自汗,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质淡嫩,脉细无力。
9.正确答案 :A
解析:该患者诊断为痔疮。大便出血,并且有赘物垂于肛门外,治疗时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道理,循经远道取膀胱经的承山穴,因膀胱经脉循行的后项支脉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承山穴是膀胱经腧穴而且位于腓肌,两肌腹之间,主治痔疮等。故正确答案为A。B、C、D、E虽可以治疗血证但不是治疗痔疾的最佳选择。
10.正确答案 :A
解析: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
查看答案 点击下载本科目所有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