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说明了阴阳之间( )关系的失调。
A. 互根互用
B. 自和平衡
C. 对立制约
D. 消长转化
2. [单选题]患者时时振寒、壮热不寒,咳嗽气急,胸满作痛,咳则加重,转侧不利,咳吐浊痰量多,有腥味,呈黄绿色,舌苔黄腻,脉滑数。属肺痈( )。
A. 恢复期
B. 成痈期
C. 溃脓期
D. 初期
3. [单选题]下列方剂中,喻嘉言称为“逆流挽舟法”的是( )。
A. 白头翁汤
B. 人参败毒散
C. 芍药汤
D. 葛根芩连汤
4. [单选题]麻子仁丸是在( )基础上加味而成的。
A. 大承气汤
B. 调胃承气汤
C. 增液汤
D. 小承气汤
5. [单选题]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
A. 肝肺
B. 脾胃
C. 肺脾
D. 心肾
6. [单选题]胸痹的病位在心,但多与( )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A. 肝、脾、肾
B. 肺、脾、肾
C. 肝、肺、脾
D. 胃、肺、肾
7. [单选题]根据藏象学说,骨属于( )。
A. 经络
B. 腑
C. 脏
D. 奇恒之腑
8. [单选题]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 )。
A. 寒者热乏
B. 重阴必阳
C. 寒极生热
D. 阴损及阳
9. [单选题]风邪入侵,常现颜面肌肉抽掣,或眩晕、震颤、角弓反张等,体现了( )这一特点。
A. 风性主动
B.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C. 风性善行而数变
D. 风为百病之长
10. [单选题]被称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的经典是( )。
A. 《中藏经》
B. 《神农本草经》
C. 《黄帝内经》
D. 《难经》
1.正确答案 :B
解析:此为阴阳平衡失调的表现。
2.正确答案 :B
解析:成痈期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侵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酿脓成痈,表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淤热毒蕴肺的证候。
3.正确答案 :B
解析:逆流挽舟是清代医家喻嘉言根据人参败毒散治疗痢疾初起兼有表证的经验,以类比方式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痢疾初起兼表证者,乃外邪从表而陷里,故应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而解,犹如逆流之中挽舟上行。
4.正确答案 :D
解析:麻子仁丸由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组成。因此选A。
5.正确答案 :B
解析:脾主升清,脾以升为健;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这一过程既受纳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宜,互为因果,以取得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使得人体气机生生不息,故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6.正确答案 :A
解析: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肝病则疏泄失职,肝气郁结,气血凝滞;脾虚则失其健运,聚生痰湿,气血乏源:肾虚则藏精失常,肾阴亏损,肾阳虚衰。三者共同作用导致心脉痹阻。
7.正确答案 :D
解析:根据藏象学说,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之总称。
8.正确答案 :A
解析: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寒极生热、重阴必阳均属于阴阳相互转化:阴损及阳属于阴阳消长关系。
9.正确答案 :A
解析:风性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风邪入侵,常现颜面肌肉抽掣,或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其伤人致病易使腠理宣泄开张而有汗出,故邪风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阳经和肌表。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0.正确答案 :C
解析:《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查看答案 点击下载本科目所有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