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宝典发布卫生副高职称考试宝典心血管内科卫生副高海量在线题库(F7),更多心血管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1. [单选题]下列心电图表现有利于鉴别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是
A. QRS波时限超过0.12秒
B. 心室率180次/分
C. QRS波前有逆行P波
D. 心脏增大
E. 心电图有心室夺获及室性融合波
2. [单选题]心脏骤停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
A. 胸外按压
B. 气管内插管
C. 人工呼吸
D. 口对口呼吸
E. 电复律
3. [单选题]关于心跳呼吸骤停紧急处理原则,以下不正确的是
A. 首先必须心电图确诊,然后处理
B. 迅速有效的人工呼吸
C. 立即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
D. 必要时行电复律治疗
E. 根据情况选用合适药物
4. [单选题]红细胞膜异常的疾病是( )
A.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B. 巨幼细胞性贫血
C. 地中海贫血
D. 镰状细胞贫血
E. 缺铁性贫血
5. [单选题]硝酸甘油为临床常用抗心绞痛药物,常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其重要理由为( )
A. 二者均可使心率减慢
B. 二者均可使心室容积减小
C. 二者均可使心肌收缩减弱
D. 在心室压力改变方面可相互拮抗
E. 二者均可使心肌耗氧量下降有协同作用
6. [多选题]右心力衰竭表现为
A. 肝脏肿大
B. 肺水肿
C. 颈静脉充盈、怒张
D. 水肿
E. 肺部湿啰音
7. [多选题]三尖瓣狭窄的体征包括
A. 颈静脉扩张
B. 胸骨左下缘有三尖瓣开瓣音
C. 肝大
D. 腹水
E. 全身水肿
8. [单选题]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致病病毒是
A. 流感病毒
B. EB病毒
C. 脊髓灰质炎病毒
D. 麻疹病毒
E. 柯萨奇病毒B组
9. [单选题]正常人尿比密为
A. 1.010
B. 1.015
C. 1.020
D. 1.015~1.025
E. 1.025~1.035
10. [单选题]患者,女性,38岁。患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心房颤动3年,一般轻体力活动即感胸闷、气促,服用地高辛治疗1个月后,出现以下哪种情况应考虑停用该药
A. 胸闷、气促症状明显缓解
B. 心电图ST段鱼钩形下移
C. 心率83次/分,律绝对不齐
D. 心率60次/分,律整齐
E. 体重减轻
心血管极高危患者包括(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期治疗措施最主要的是( )老年人药代动力学改变在哪些方面可以对抗凝和抗栓治疗产生影响,除了腰痛伴面部红斑、低热、脱发的疾病是高血压病人进行选择性手术时,以下
男性,68岁,以胸骨右缘第二肋间最响,门诊间断服药,无吸烟史,无糖尿病及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本次就诊时血压160/90mmHg。试问该患者的诊断为 (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包括运动强度#
运动持续时间#
运动频度#
下列有关梅毒性心血管病叙述错误的是称为初级心肺复苏ABC三步曲的是以下哪项不是脑复苏的措施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PCI的Ⅰ类适应证不包括正常人肾脏不易触及,有时可触及右肾下极,但大小正常,
临床上哪种梅毒性心血管病变类型最少见雷诺综合征的特征是适合于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有关于二尖瓣狭窄的体征的描述,以下不正确的是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
梅毒性心血管病常在初次梅毒感染后多少年内发病贫血患者出现皮肤及黏膜苍白,较为可靠的检查部位是下列疾病为青少年猝死常见原因的是心肌活检术可能并发1~3年内
5~30年内#
5~10年
1年以内
10年以内面颊、皮肤、上
下列有关心血管神经症描述错误的是男孩出生1天后,出现皮肤黄染,其母亲血型为O型,男婴为A型,新婚后第2天出现尿频、尿急,诊断为"蜜月病",给SMZ、呋喃妥因(呋喃坦啶),口服1周后症状缓解,红细胞5~10个/HP,使心室有效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以下心内膜电极定位描述正确的是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肺静脉畸形引流
二叶主动脉瓣#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支架贴壁不良#
糖尿病(肾功能不全)#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小血管或分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制定和修改的新的正常人的血压标准为急性心包炎可出现下列哪项在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时,下列哪项概念是错误的以下非洋地黄类强心剂中,何者不能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 (
心血管病中哪项情况容易并发脑血管栓塞 ( )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为下列经脉中和"唇、口"相联系的有( )女性,32岁。体检时发现血压高达28/16kPa(210/120mmHg),无自觉症 状。临床考虑为肾血管性高血压。下列
传统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不包括某2岁患儿,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呈方形,出汗多。该患儿可能性最大的疾病是归脾汤所治心悸失眠的主证是( )高血压
高尿酸血症#
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吸烟
糖耐量异常佝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