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宝典发布口腔内科学主治在线题库专项练习(F5),更多口腔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1. [单选题]①咬合错乱;②面部塌陷;③骨折段异常动度;④下唇麻木;⑤张口受限。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为: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⑤ 
  D. ①③④⑤ 
  E. ③④⑤ 
 
2. [单选题]正常乳牙列,乳牙从新生儿出生后开始陆续萌出的时间为
  A. 2~3个月 
  B. 3~4个月 
  C. 5~6个月 
  D. 6~7个月 
  E. 9~10个月 
 
3. [单选题]正常人每天分泌唾液总量的多少是由腮腺和下颌下腺所分泌的
  A. 50% 
  B. 60% 
  C. 70% 
  D. 80% 
  E. 90% 
 
4. [单选题]管理颌下腺感觉的是
  A. 耳大神经 
  B. 舌咽神经 
  C. 鼓室神经 
  D. 耳颞神经 
  E. 舌神经 
 
5. [单选题]修复体对龈组织的保护,最重要的是
  A. 修复体的边缘与预备体十分密合 
  B. 修复体要高度磨光 
  C. 修复体龈缘要薄 
  D. 修复体龈缘位于龈嵴顶上 
  E. 以上均是 
 
6. [单选题]前牙中舌侧窝最深的牙是
  A. 上颌中切牙 
  B. 上颌侧切牙 
  C. 下颌侧切牙 
  D. 上颌尖牙 
  E. 下颌尖牙 
 
7. [单选题]固定桥桥体为减轻基牙负担应采取
  A. 减小桥体的颊舌径宽度 
  B. 降低功能牙尖的牙尖斜度 
  C. 扩大外展隙 
  D. 选用无尖牙 
  E. 尽可能减少桥体的接触面积 
 
8. [单选题]牙周病局部促进因素不包括
  A. 牙石 
  B. 牙面着色 
  C. 食物嵌塞 
  D. 牙位异常 
  E. 乳光牙本质 
 
9. [单选题]在Begg细丝弓矫治过程中,如果希望前牙后移,则牵引力应是
  A. 50~70g 
  B. 200~280g 
  C. 150~300g 
  D. 100~150g 
  E. 500~700g 
 
10. [单选题]口内牙根最长的牙是
  A. 乳上颌尖牙 
  B. 乳下颌尖牙 
  C. 上颌尖牙 
  D. 下颌尖牙 
  E. 上颌中切牙 
 
11. [单选题]氢氧化钙制剂可运用于以下治疗,但除外
  A. 直接盖髓 
  B. 间接盖髓 
  C. 活髓切断 
  D. 根管充填 
  E. 根尖诱导成形 
 
12. [单选题]乳牙根尖周病的主要病因是
  A. 乳牙外伤 
  B. 重度磨耗 
  C. 髓腔感染 
  D. 化学灼伤 
  E. 先天畸形 
 
13. [单选题]关于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原因与影响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牙齿的移动距离越大,根吸收越明显 
  B. 女性患者牙根吸收的发生率比男性高 
  C. 成人患者比儿童患者易发生根吸收 
  D. 疗程越长,根吸收越易发生、程度越明显 
  E. 带环对龈缘的机械刺激 
 
14. [单选题]浅龋最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A. 个别牙着色 
  B. 遇冷、热痛 
  C. 牙体实质缺损 
  D. 多数牙着色 
  E. 牙齿松动 
 
15. [单选题]下列情况较不易发生继发龋的是
  A. 保留部分软龋间接盖髓充填 
  B. 邻面洞的边缘伸展至颊舌轴角处 
  C. 邻面洞的侧壁保留有无基釉 
  D. 银汞充填洞形时洞缘角大于90° 
  E. 窝洞充填时,磷酸锌粘固粉垫底材料覆盖轴壁和龈壁 
 
16. [单选题]牙石引起牙龈炎症的主要致病作用是
  A. 牙石对牙龈有机械刺激 
  B. 牙石的多孔结构容易吸附大量的细菌毒素 
  C. 牙石表面常可以形成未矿化的菌斑,刺激牙龈造成炎症 
  D. 龈下牙石可促进龈沟液的渗出增加 
  E. 牙石妨碍日常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 
 
17. [单选题]固定桥设计是否合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
  A. 基牙牙冠具有足够的长度和体积 
  B. 固位体固位形式与种类选择得当 
  C. 基牙牙周组织健康 
  D. 借助于机械力学原理 
  E. 基牙负重力不超过其牙周组织的最大承受力 
 
18. [单选题]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病因最主要是
  A. 异物 
  B. 外伤 
  C. 免疫缺陷 
  D. 脱水及逆行感染 
  E. 腮腺先天性结构异常 
 
19. [单选题]制作前牙固定桥,增力桥架的横条与固位体连接部分的厚度
  A. 1.0~1.5mm 
  B. 1.8~2.0mm 
  C. 2.0~3.0mm 
  D. 3.0~4.0mm 
  E. 4.0~5.0mm 
 
20. [单选题]眶下孔位于
  A. 鼻翼旁0.5cm 
  B. 鼻翼旁1cm 
  C. 眶下缘下方0.5cm 
  D. 眶下缘下方1cm 
  E. 眶下缘中点下方0.5~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