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
A. 阳生阴长
B. 阴静阳躁
C. 阳化气,阴成形
D. 水为阴,火为阳
E. 阳杀阴藏
2. [单选题]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A. 下部为阴,上部为阳
B. 背为阴,腹为阳
C.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D. 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
E. 内为阴,外为阳
3. [单选题]治疗高热的主穴,除十二井穴外,还包括
A. 大椎、曲池、合谷
B. 大椎、合谷、太冲
C. 内关、神门、外关
D. 内关、曲池、合谷
E. 曲泽、曲池、合谷
4. [单选题]药物配伍具有"分经论治"特点的方剂是
A. 独活寄生汤
B. 大青龙汤
C. 九味羌活汤
D. 羌活胜湿汤
E. 败毒散
5. [单选题]大头瘟头面红肿疼痛的病机是
A. 风邪犯表
B. 邪毒上犯清窍
C. 风热侵袭肺卫
D. 肺胃热毒上攻头面
E. 胃火上炎头面
6. [单选题]厥阴病的提纲证不包括
A. 气上撞心
B. 饥而不欲食
C. 心中疼热
D. 消渴
E. 厥逆
7. [单选题]既能治疗脾虚水肿,又可健脾安神的药物是
A. 薏苡仁
B. 猪苓
C. 冬瓜皮
D. 茯苓
E. 泽泻
8. [单选题]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 耳
B. 舌
C. 鼻
D. 口
E. 目
9. [单选题]针灸治疗肠痈,选取的主要经脉是
A. 足阳明、太阴经
B. 手阳明经
C. 督脉
D. 手太阳和足太阳经
E. 手足少阳经
10. [单选题]"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A. 互根互用
B. 平衡协调
C. 互为消长
D. 对立制约
E. 互相转化
1.正确答案 :B
解析: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正确答案 :B
3.正确答案 :A
解析:高热
【辨证】
主症 体温升高,超过39℃。
兼见高热恶寒,咽干,头痛,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数,为风热表证;咳嗽,痰黄而稠,咽干,口渴,脉数,为肺热证;高热汗出,烦渴引饮,舌红,脉洪数,为热在气分;高热夜甚,斑疹隐隐,吐血、便血或衄血,舌绛心烦,甚则出现神昏谵语,抽搐,为热入营血。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泻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井穴为主。
主穴 大椎 曲池 合谷 十二井 十宣配穴 风热加鱼际、外关;肺热加尺泽;气分热盛加内庭;热入营血加内关、血海;抽搐加太冲;神昏加水沟、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井穴点刺出血。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耳尖、耳背静脉、肾上腺、神门。耳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用毫针刺,强刺激。
(2)刮痧法 选脊柱两侧和背俞穴,用特制刮痧板或瓷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脊柱两侧和背俞穴,刮至皮肤红紫色为度。
4.正确答案 :C
5.正确答案 :D
6.正确答案 :E
7.正确答案 :D
解析:茯苓
性能: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2013
8.正确答案 :A
9.正确答案 :A
解析:肠痈
【病因病机】
多因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不洁之物,致肠胃痞塞;或过食油腻辛辣,湿热内蕴肠间;或暴食后急迫奔走或腹部用力过度,肠络受损,瘀阻不通。以上原因皆可引起肠腑局部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积热不散,腐肉成痈。本病病位在大肠,病机不外气滞、血瘀、湿阻、热腐,基本病机为肠腑气蕴,热盛肉腐。
【辨证】
主症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泻湿热,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 阿是穴 阑尾 上巨虚
配穴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便秘加腹结。
操作 诸穴均用毫针刺法。留针30~60分钟,每日针2次。
2.其他治疗
(1)电针法 选取右天枢、右阑尾穴,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3060分钟,每日2次。
(2)耳针法 选取阑尾、神门,中强刺激,每次留针30~60分钟,每日2次。
10.正确答案 :A
解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是运用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对机体的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高度概括。
查看答案 点击下载本科目所有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