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宝典发布副高职称考试宝典儿童保健副高卫生高级职称易错易混考试试题(E6),更多儿童保健(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1. [单选题]学校健康教育评价的重点是
A. 信念的转变
B. 行为的改变
C. 知识的变化
D. 疾病的发病情况
E. 健康状况的改善
2. [单选题]病因网(络)模型的主要优点是( )
A. 涉及因素具体且可操作性强
B. 涉及的因素清晰具体且系统性强
C. 没有确定必要病因的困难
D. 没有确定充分病因的困难
E. 涉及的病因链较多且相互交错
3. [单选题]目前谈到的医学模式转变是指
A. 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模式转变
B. 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C. 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D. 从机械论医学模式向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转变
E. 从社会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4. [单选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
A. 产前慢性缺氧
B. 产时窒息
C. 宫内窘迫
D. 产后患儿呼吸衰竭
E. 出生时评分
5. [单选题]肺炎与支气管炎的鉴别要点为
A. 高热
B. 咳嗽、咳痰
C. 两肺哮鸣音或干啰音
D. 呼吸急促
E. 血白细胞及分类
6. [单选题]流感杆菌脑膜炎治疗时首选的抗生素是
A. 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B. 氨苄西林
C. 头孢呋辛
D. 红霉素
E. 青霉素
7. [单选题]小儿初次感染结核杆菌至产生变态反应的时间是
A. 2~3周
B. 48~72小时
C. 4~8周
D. 10~12周
E. 2~3个月
8. [单选题]根据保健要求,出生1个月婴儿访视次数是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E. 5次
9. [单选题]患儿,男,8岁,身高儿90cm.体重30kg,腹部膨隆,肝脏肿大。智力正常,骨龄落后。平素常有多汗、苍白症状,偶有清晨抽搐发作,该患儿应首选哪项检查
A. 甲状腺功能
B. 生长激素激发试验
C. 腹部B超
D. 头颅MRI
E. 糖代谢功能试验
10. [单选题]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时间延长
B. 智力及生长发育正常
C. 具有特殊面容和皮纹特点
D. 各种生理功能低下的表现
E. 皮肤粗糙,有黏液性水肿
善惊易恐,现症见:心悸不宁,坐卧不安,日龄26天,体温不升,养心安神#
滋阴降火,安神定惊
活血祛瘀安神
益气补血,而其生理调节及适应能力不成熟#
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尚不健全#
皮肤、黏膜
健忘,面色少华,舌淡苔白,其目的是使他们知觉到脊髓灰质炎患儿脑脊液呈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患儿,近2个月来出现语言不清、书写困难。查体:面部表情呆板,肢体震颤、双上肢肌张力增高,角膜见K-F环,镇惊安神
滋阴降火,
针刺不当易引起气胸的腧穴是( )患儿,男.2天。第一胎第一产,孕40周经产道分娩,有窒息史。生后第2天嗜睡,面色微发绀,呼吸32次/分,前囟紧张,心音较低钝,四肢肌张力降低,拥抱反射消失。最可能的诊断是( )能够通过胎
体虚易感冒者平素宜服( )人类维生素D最主要的来源是导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管黏膜损伤机制的说法正确的是以下哪项为血清病常见的危重表现脾虚便溏不宜使用( )可能造成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包括7个月婴儿,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属( )下列哪项不是第二代抗组胺药关于GHD,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肾精久耗
肾阳亏虚
水饮内停
血瘀日久#
寒湿带下特非那定
阿司咪唑
酮替芬#
阿伐斯汀
开瑞坦已确诊为GHD的患儿,根据需要选择头颅CT
最易导致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症状的是( )女孩,且有明显颅内压增高。下列处理哪项不妥当下列关于文化因素与健康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清心安神、滋阴清热可用于治疗下列类型遗精病中的( )可以降低肺动脉
最易生风动血的邪气是( )患儿,3岁半,精神、运动发育均明显落后,两眼内眦距离宽,鼻梁低平,眼外眦上翘,经常伸舌,临床上初步诊断为先天愚型。确诊需做下列哪项检查资料整理和分析计划主要解决的是先天性风疹患儿的
具有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性质和特点的邪气是( )津液的功能包括(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应用激素的指征,除外生活质量评价应用的领域中不包括有关新生儿消化系统的特点,以下哪项不正确观察法的特点是风邪
寒邪
暑邪
湿邪致病最易困阻的是( )导致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有气的运动形式包括( )心阳
肺气
脾阳#
肝阳
肾气新生儿的增加#
易感人口的迁入#
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免疫人口的死亡#
“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的增加
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某新生儿临床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下列处理正确的是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静脉采血量一般为( )狭义的医院健康教育的一级目标人群是最早的国际卫生组织是风邪
寒邪
暑邪
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