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宝典发布医学三基考试宝典(医师)中医三基专项训练考试试题(R2),更多中医临床三基考试(医师三基)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医学三基考试频道。
考试宝典发布医学三基考试宝典(医师)中医三基专项训练考试试题(R2),更多中医临床三基考试(医师三基)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医学三基考试频道。1. [多选题]霍纳综合征的表现有( )
  A. 患侧上眼睑下垂 
  B. 患侧瞳孔缩小 
  C. 患侧眼球内陷 
  D. 患侧面部少汗 
  E. 患侧皮肤发红 
 
2. [多选题]湿热淋证,小便涩痛,可以选用的药物是( )
  A. 瞿麦 
  B. 滑石 
  C. 大黄 
  D. 栀子 
  E. 萹蓄 
 
3. [单选题]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 )
  A. 肌肤 
  B. 筋脉 
  C. 皮毛 
  D. 六腑 
  E. 五脏 
 
4. [单选题]气滞的疼痛特点是( )
  A. 胸胁胀痛 
  B. 痛如针刺 
  C. 关节冷痛 
  D. 空虚隐痛 
  E. 游走作痛 
 
5. [单选题]小儿中药用量,新生儿应为成人量的( )
  A. 1/6 
  B. 1/3 
  C. 1/2 
  D. 2/3 
  E. 等量 
 
6. [单选题]24小时入院死亡记录完成的时限是( )
  A. 12小时 
  B. 24小时 
  C. 8小时 
  D. 48小时 
  E. 6小时 
 
7. [单选题]青霉素注射引起休克属于( )
  A. 副作用 
  B. 毒性反应 
  C. 变态反应 
  D. 后遗效应 
  E. 特异质反应 
 
8. [单选题]《金匮要略》强调杂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于( )
  A. 客气邪风侵袭 
  B. 五脏元真不足 
  C. 七情郁结 
  D. 饮食房劳 
  E. 虫兽灾伤 
 
9. [单选题]列出了361个经穴的著作是( )
  A. 《针灸逢源》 
  B. 《针灸问对》 
  C. 《针灸甲乙经》 
  D. 《外台秘要》 
  E. 《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10. [多选题]东莨菪碱的临床应用有( )
  A. 麻醉前给药 
  B. 晕动病 
  C. 震颤麻痹 
  D. 中药麻醉 
  E. 降温 
 
11. [单选题]养血润燥法常用方剂是
  A. 消风散 
  B. 麻桂各半方 
  C. 当归饮子 
  D. 黄连解毒汤 
  E. 参苓白术散 
 
12. [单选题]《素问·上古天真论》根据人类恒牙萌出的一般规律,总结了人类恒牙萌出的年龄。其中女子真牙萌出的年龄是( )
  A. 7岁 
  B. 14岁 
  C. 21岁 
  D. 24岁 
  E. 35岁 
 
13. [单选题]引起小儿脊柱后凸最常见的原因是( )
  A. 结核 
  B. 肿瘤 
  C. 外伤 
  D. 佝偻病 
  E. 强直性脊柱炎 
 
14. [单选题]九味羌活汤的主治证是
  A. 外感风寒表实证 
  B. 外感风寒表虚证 
  C. 风寒夹湿痹证 
  D.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E.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15. [多选题]钱乙创制的方剂有
  A. 泻白散 
  B. 导赤散 
  C. 异功散 
  D. 七味白术散 
  E. 六味地黄丸 
 
16. [多选题]热疮湿热下注证的主症有
  A. 疱疹发于外阴,灼热痛痒 
  B. 水疱易破糜烂 
  C. 口干唇燥,午后微热 
  D. 尿赤、尿频、尿痛 
  E. 大便时溏 
 
17. [多选题]《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一书中曾述及
  A. 按摩法 
  B. 推拿法 
  C. 拔伸牵引 
  D. 旋转斜扳 
  E. 屈曲按压 
 
18. [单选题]测量体温时,下列方法错误的是
  A. 腋温法测量10分钟后读数 
  B. 腋温法测量时需将水银柱置于患者腋窝顶部,紧贴皮肤 
  C. 口温法测量3分钟后方可读数 
  D. 肛温法测量5分钟后读数 
  E. 肛温法多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 
 
19. [单选题]现场心肺复苏的禁忌证,不包括
  A. 胸壁开放性损伤 
  B. 肋骨骨折 
  C. 胸廓畸形 
  D. 心脏压塞 
  E. 心室纤颤 
 
20. [多选题]可以杀灭芽胞的方法是( )
  A. 煮沸法2小时 
  B. 巴氏消毒法 
  C. 流动蒸气消毒法 
  D. 间歇蒸气灭菌法 
  E. 高压蒸气灭菌法 
 
 男,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治法是首创小儿"纯阳"理论的著作是(   )确立辨证论治理论的著作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2年的
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在医疗、预防
男,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治法是首创小儿"纯阳"理论的著作是(   )确立辨证论治理论的著作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2年的
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在医疗、预防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奠基是指(   )直肠与肛管的轴线形成一夹角叫肛直角,伴有大便习惯改变,肛门坠胀或有里急后重感,直肠指检可及直肠肿物,质硬,表面呈菜花状或有溃疡,首先考虑关于一指禅推法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下列描述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奠基是指(   )直肠与肛管的轴线形成一夹角叫肛直角,伴有大便习惯改变,肛门坠胀或有里急后重感,直肠指检可及直肠肿物,质硬,表面呈菜花状或有溃疡,首先考虑关于一指禅推法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下列描述 消痔灵是四步注射术中,第二、第三步中,血管肿型的注射液浓度为(   )望舌色舌质的情况,可以了解哪些方面的病变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有以下药物属于苍耳子散的成分有青霉素类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机制是(   )1:1#
1:2
消痔灵是四步注射术中,第二、第三步中,血管肿型的注射液浓度为(   )望舌色舌质的情况,可以了解哪些方面的病变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有以下药物属于苍耳子散的成分有青霉素类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机制是(   )1:1#
1:2 下列属于中医"痈"的范畴的是(   )早晨咳剧,可为(   )太阳蓄血证包括(   )心包炎胸痛的特点是(   )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   )《灵枢·百病始生》认为虚邪传舍于络脉,则症状表现为(   )前胸高起,为耳
下列属于中医"痈"的范畴的是(   )早晨咳剧,可为(   )太阳蓄血证包括(   )心包炎胸痛的特点是(   )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   )《灵枢·百病始生》认为虚邪传舍于络脉,则症状表现为(   )前胸高起,为耳 以下属于中医外治法的是(   )能对抗肢体重力使关节活动,但不能抗拒外来阻力的肌力为(   )首开方论之先河的专著是(   )鳞屑在慢性病见之多为(   )椎间盘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   )股骨颈骨折的病理基础是(
以下属于中医外治法的是(   )能对抗肢体重力使关节活动,但不能抗拒外来阻力的肌力为(   )首开方论之先河的专著是(   )鳞屑在慢性病见之多为(   )椎间盘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   )股骨颈骨折的病理基础是( 《金匮要略》所载方剂,除最后三篇附杂疗方外,共有(   )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属于箍围类的外用药是(   )唇缘部有绿豆大小水疱,成集簇状、有痒和烧灼感。病为(   )以五脏分阴阳则心为扁瘊好发于(
《金匮要略》所载方剂,除最后三篇附杂疗方外,共有(   )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属于箍围类的外用药是(   )唇缘部有绿豆大小水疱,成集簇状、有痒和烧灼感。病为(   )以五脏分阴阳则心为扁瘊好发于( 中医对每一疾病的诊断都应包括两方面,即(   )风瘙痒若表现为皮损有湿疹样变者一般选用(   )下列哪些皮损适用于洗剂外用(   )腐蚀药可用于新斯的明可治疗(   )面青嗜酸脉弦,病多在(   )幼儿期容易发生唇缘
中医对每一疾病的诊断都应包括两方面,即(   )风瘙痒若表现为皮损有湿疹样变者一般选用(   )下列哪些皮损适用于洗剂外用(   )腐蚀药可用于新斯的明可治疗(   )面青嗜酸脉弦,病多在(   )幼儿期容易发生唇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   )儿科处方保存的年限为可导致咳嗽的外邪因素有(   )以减毒活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的疾病有(   )在周围血白细胞的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   )儿科处方保存的年限为可导致咳嗽的外邪因素有(   )以减毒活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的疾病有(   )在周围血白细胞的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下列哪几项为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   )最早记载破伤风的医著是以五更泄泻,粪质清冷,完谷不化为主症者,证属(   )下列针灸治疗体现循经取穴的是(   )望神重点观察的内容是暑热浸淫型疖的内服方是《素问·生
下列哪几项为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   )最早记载破伤风的医著是以五更泄泻,粪质清冷,完谷不化为主症者,证属(   )下列针灸治疗体现循经取穴的是(   )望神重点观察的内容是暑热浸淫型疖的内服方是《素问·生 成书于春秋至东汉之际,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状况的重要医药学著作有(   )疮疡已溃下列哪一种为正常脉象直肠恶性肿瘤下缘距齿状线10~12cm者可采用口齿唇舌常见病的病因有哪些(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
成书于春秋至东汉之际,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状况的重要医药学著作有(   )疮疡已溃下列哪一种为正常脉象直肠恶性肿瘤下缘距齿状线10~12cm者可采用口齿唇舌常见病的病因有哪些(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