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足月儿补充铁剂的时间是
A. 1月龄
B. 2月龄
C. 3月龄
D. 4月龄
E. 5月龄
2. [单选题]处理惊厥发作的患儿,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
A. 立即送往医院
B. 扣紧衣领,头高位
C. 将舌轻轻推回口内
D. 手心或腋下放置冰袋
E. 用纱布包裹压舌板置于患儿上、下磨牙之间
3. [单选题]患儿,2岁,哭闹不止,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扪及腊肠形肿块,并有压痛,该症状为
A. 肠扭转
B. 肠套叠
C. 粘连性肠梗阻
D. 动力性肠梗阻
E. 血运性肠梗阻
4. [单选题]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时,若出现声音嘶哑,最常见的原因是
A. 左心室增大压迫喉返神径
B. 心房扩大压迫喉返神径
C. 右心室增大压迫喉返神径
D. 肺动脉扩张压迫喉返神径
E. 左、右心室增大压迫喉返神径
5. [单选题]婴儿易患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中不包括
A. 免疫功能不成熟
B. 血脑屏障功能不全
C. 严重营养不良
D. 有密切接触史,且母乳喂养儿
E. 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
6. [单选题]小儿唾液腺发育,淀粉酶逐渐增多的月龄是
A. 1~2个月
B. 3~4个月
C. 5~6个月
D. 7~8个月
E. 9~10个月
7. [单选题]关于疫苗接种的操作正确的是
A. 所有小儿都应按时按量接种疫苗
B. 发热、腹泻的患儿不能接种疫苗
C. 脊髓灰质炎糖丸可以用温开水服用
D. 接种前应用碘伏消毒注射部位的皮肤
E. 过敏性皮疹属于接种疫苗的正常反应
8. [单选题]婴儿颅内压增高的主要标志是
A. 烦躁、嗜睡
B. 频繁、喷射性呕吐
C. 前囟张力增加
D. 肌张力增加
E. 惊厥
9. [单选题]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诊断性测验项目除外
A. 图片词汇试验
B. Bayley婴儿发育量表
C. Standford-Binet智能量表
D. Wechsler学前及初小儿童智能量表
E. Gesell发育量表
10. [单选题]苯丙酮尿症的饮食疗法,错误的是
A. 出生后一经确诊立即开始饮食控制
B. 最理想的饮食为无苯丙氨酸饮食
C. 需定期观察血清苯丙氨酸水平
D. 饮食控制至少维持到青春期后
E. 饮食疗法开始得越早,预后愈好
1.正确答案 :D
解析:早产儿体内总含铁量明显低于足月儿,故早产儿比足月儿更早发生铁耗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时应注意从出生后4周开始对母乳喂养儿补充元素铁2mg/(kg·d),对配方奶喂养的婴儿补充元素铁1mg/(kg·d),直至校正年龄1岁。足月儿应在4月龄开始。
2.正确答案 :E
解析:惊厥发作时应就地抢救,不要搬运,立即松解患儿衣服领口,让患儿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衣服对颈、胸部的束缚影响呼吸及呕吐物误吸发生窒息;将舌轻轻向外牵拉,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口腔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应注意预防外伤,不可约束患儿。
3.正确答案 :B
解析:肠套叠: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腔内称为肠套叠。主要见于2岁以内的儿童,以回肠末端套入结肠最多见,常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扪及腊肠形肿块,并有压痛。
【该题针对“实践能力-肠套叠护理措施”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 :D
解析: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可见到因粗大的动脉导管,造成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而使病人出现声音嘶哑
5.正确答案 :D
解析:1.免疫功能不成熟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免疫功能尚不成熟,过早娩出未能从母体获得足够的IgG出生后极易发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而引起严重感染新生儿严重感染时又会导致血清IgG及其亚类浓度下降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亦下降。2.血脑屏障功能差 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性大补体浓度低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吞噬及趋化功能差,血液循环相对旺盛,病原菌极易通过血脑屏障形成化脑。3.发病的高危因素 大多数新生儿脑膜炎病例是由血行播散引起,少数是由病原菌直接侵入脑膜引起,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6.正确答案 :B
解析:3~4个月唾液腺逐渐发育完善,唾液分泌量增加,唾液中的淀粉酶也逐渐增加,消化淀粉类的食物的能力增强。
7.正确答案 :B
解析:正患发热、咳嗽、拉肚子等急性疾病的宝贝,暂缓接种疫苗。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等好了以后再接种。
8.正确答案 :C
解析:新生儿因颅缝和囟门可以缓解颅内压,所以在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前囟张力增加。
9.正确答案 :A
解析:常用儿童诊断性智力测验量表主要有贝利(Bayley)婴儿发育量表用于2个月至2.5岁,盖塞尔(Gesell)发育量表用于0~3岁,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用于2岁至成人,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用于4~6岁,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用于6~16岁,希-内学习能力测验用于3~16岁。
10.正确答案 :B
解析:应在出生后3个月内开始饮食控制,鼓励母乳喂养或给予低苯丙氨酸蛋白饮食,原则上使摄入苯丙氨酸的量能保证生长发育,因为母乳中的苯丙氨酸的含量比牛奶含量低,这样可减少苯丙氨酸内代谢的最低需要量,使血浆中的苯丙氨酸浓度维持2~10mg/dl,避免脑损害。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选用淀粉、蔬菜和水果等低蛋白食物为主,如大米、小米、白菜、土豆、菠菜等。既限制了苯丙氨酸的摄入,又能保证患儿的营养需要。饮食控制期间,定期随访,监测血中苯丙氨酸浓度至8~10岁或青春期后。青春期后可放松对患儿饮食控制。凡出生后,能及早给予饮食控制的患儿,智力和生长发育可接近正常儿童。
查看答案 点击下载本科目所有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