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下列现象属于首关消除的是
A. 苯巴比妥肌内注射,被肝药酶代射,使血药浓度降低
B. 硝酸甘油舌下含服,自口腔黏膜吸收,经肝代谢后药效降低
C. 羧苄西林口服被胃酸破坏,吸收入血的药量减少
D. 普萘洛尔口服经肝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E. 水合氯醛灌肠,经肝代谢使药效降低
2. [单选题]属于酸性氨基酸的是
A. 赖氨酸
B. 丙氨酸
C. 谷氨酸
D. 亮氨酸
E. 脯氨酸
3. [单选题]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药是
A. 阿托品
B. 毛果芸香碱
C. 碘解磷定
D. 新斯的明
E. 有机磷酸酯类
4. [单选题]醋酸地塞米松属于
A. 盐皮质激素
B. 甲状腺激素激素
C. 雌激素
D. 雄激素
E. 糖皮质激素
5. [单选题]与耐药性转移有关的结构是
A. 性菌毛
B. 普通菌毛
C. 鞭毛
D. 芽孢
E. 荚膜
6. [单选题]不属于细菌的基本形态的是
A. 球形
B. 菱形
C. 杆形
D. 螺形
E. 弧形
7. [单选题]强心苷中毒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可选用
A. 氯化钾
B. 阿托品
C. 利多卡因
D. 肾上腺素
E. 吗啡
8. [单选题]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
A. 主动转运
B. 被动转运
C. 易化扩散
D. 滤过
E. 经离子通道
9. [单选题]妊娠期服用己烯雌酚,子代女婴至青春期后患阴道腺癌,属于
A. 变态反应
B. 继发反应
C. 同类反应
D. 特异质反应
E. C类药物不良反应
10. [单选题]混悬剂中使微粒ζ电位增加的物质是
A. 助悬剂
B. 稳定剂
C. 润湿剂
D. 反絮凝剂
E. 絮凝剂
1.正确答案 :D
解析: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2.正确答案 :C
解析:极性中性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氨酸;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本题选C。
3.正确答案 :D
解析:新斯的明具有抗胆碱酯酶作用,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较毒扁豆碱弱;因尚能直接作用于骨骼肌细胞的胆碱能受体,故对骨骼肌作用较强,缩瞳作用较弱。
4.正确答案 :E
解析:考查醋酸地塞米松的药理作用。醋酸地塞米松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5.正确答案 :A
解析:耐药质粒传递方式 接合(Coniugaion)也称感染性耐药性( Infectious Resistance)。携带耐药因子的供体细菌(也称R+细菌或雄性菌)表面具有性菌毛,在适当的条件下,供体细菌与受体细菌(也称R细菌或雌性菌)接触后,性菌毛形成细菌间的通道。在接合过程中,首先是供体细菌内的R一因子环形DNA分子打开成为线性双股DNA,其中的一股DNA通过性菌毛从供体细菌进入受体细菌,单服DNA以卷筒方式复制质粒的另一条线性DNA,勇将其两端锁合,即形成与受体细菌耐药质粒一样的双环DNA质粒,接合方式仅存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中,特别是肠道细菌之间较为普遍方式不仅在同种细菌间转移耐药性,也能在属间,种间进行耐药性转移,其转移的频率介于10-8~10-8之间,非常有效,这样细菌耐药性就有可能传递给人类细菌。答案选A
6.正确答案 :B
解析: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也就是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细菌的基本形态有三种: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7.正确答案 :B
8.正确答案 :B
解析:本题重在考核药物的膜转运方式。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被动转运。
9.正确答案 :E
解析:近年来,国外一些专家把一些潜伏期长、用药与反应出现时间关系尚不清楚的药品不良反应如致癌反应,或者药品能提高常见病发病率的反应列为C型反应。
10.正确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混悬剂常用的稳定剂。混悬剂常用的稳定剂有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反絮凝剂。助悬剂为用以增加分散媒的黏度,降低药物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使微粒表面由固-气二相结合状态转成固-液二相结合状态的附加剂为润湿剂;向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的无机电解质,使混悬剂微粒的ζ电位降低至一定程度(控制在20~25mV)使混悬剂产生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加入电解质使ζ电位增加,防止发生絮凝,起这种作用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所以本题答案应选择D。
查看答案 点击下载本科目所有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