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以下所列项目不属青色主病范围者为
A. 痛证
B. 惊风
C. 寒证
D. 瘀血
E. 水饮
2. [单选题]善泻胸胁之水的药物是
A. 甘遂
B. 大戟
C. 芫花
D. 牵牛子
E. 商陆
3. [单选题]山药善治下述哪种泄泻
A. 湿盛中满,积滞溏泄
B. 脾虚泄泻
C. 饮食积滞,腹满泄泻
D. 湿热内蕴,腹痛泄泻
E. 五更泄泻
4. [单选题]下列哪项是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的鉴别要点
A. 有无发热恶寒
B. 有无胸痛咳血
C. 有无口干咽燥
D. 痰量的多少
E. 咯痰的难易
5. [单选题]贝母瓜蒌散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A. 花粉
B. 胆南星
C. 茯苓
D. 橘红
E. 桔梗
6. [单选题]下列关于精气学说描述错误的是
A.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B. 精气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及维持
C. 人体的功能活动依靠气的推动和调控
D. 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
E. 精气学说与中医整体观念无直接关系
7. [单选题]发热微恶寒,口渴咽干,干咳,舌干苔黄,脉浮数。证属
A. 伤暑证
B. 温燥证
C. 凉燥证
D. 内燥证
E. 阴虚证
8. [单选题]少阳伤寒典型的脉象特点是
A. 弦细
B. 弦大
C. 浮大
D. 沉紧
E. 滑数
9. [单选题]热灼营阴,其口渴的表现是
A. 口微渴
B. 口干反不甚渴饮
C. 口干反喜热饮
D. 口渴欲凉饮
E.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10. [单选题]大柴胡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 胁下偏痛
B. 心胸中大寒痛
C. 郁郁微烦,寒热往来
D. 舌苔黄,胸胁苦满
E. 按之心下满痛
11. [单选题]《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夫脉者”,为
A. 心之府
B. 血之府
C. 气之府
D. 精之府
E. 神明之府
12. [单选题]下列各项,关于面痛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面痛好发于男性
B. 其发病与外感邪气、情志不调等因素有关
C. 40岁以上好发此病
D. 面痛以眼、面颊部出现疼痛为多
E. 面痛又称"面风痛"、"面颊痛"
13. [单选题]最早归纳并系统论述“八法”的是
A.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B.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C. 清·汪昂《医方集解》
D. 唐·王焘《外台秘要》
E.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
14. [单选题]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 阴阳学说
B. 脏腑经络理论
C. 药性理论
D. 药味理论
E. 五行学说
15. [单选题]《金匮要略》妊娠五六月坠胎者,谓之
A. 恶阻
B. 子脏开
C. 半产
D. 胞阻
E. 漏下
16. [单选题]"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处"的穴位是
A. 膝关
B. 曲泉
C. 阳陵泉
D. 阴陵泉
E. 地机
17. [单选题]酸枣仁汤主治证候的病因病机是
A.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B. 心阴不足,肝气失和
C. 心肾两亏,阴虚血少
D. 肝血不足,虚热内扰
E. 心阳偏亢,心肾不交
18. [单选题]“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其“腹满时痛”是病属
A. 太阴
B. 阳明
C. 少阴
D. 厥阴
E. 少阳
19. [单选题]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的功用是
A. 清暑益气,和胃止呕
B. 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C.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D.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E. 清暑益气,除湿健脾
20. [单选题]春温后期,余邪留伏阴分的热型是
A. 寒热往来
B. 身热夜甚
C. 夜热早凉
D. 身热不扬
E. 低热不退
1.正确答案 :E
解析:五色主病
1.赤色:主热证
①实热:满面通红
②虚热:两颧潮红
③假热: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
[假热.png]
2.白色:
[虚.png]
②寒—气血凝滞、经脉收缩—面色苍白
③失血证,甚至大出血亡阳
淡白、苍白、(白光)白
3.黄色:主虚证、湿证
[虚症.png]
②湿证—湿阻气机—影响脾胃肝胆气的升降—胆汁外溢—黄疸
若:湿与热相合—黄色鲜明如桔—阳黄
湿与寒相合—黄色晦暗如烟熏—阴黄
2.正确答案 :C
解析:芫 花 泻水逐饮 祛痰止咳,杀虫疗疮 煎服,1.5~3g;入丸散服,每次0.6g。
3.正确答案 :B
4.正确答案 :A
解析:肺气虚、肺阴虚证
[肺气虚、肺阴虚证.png]
[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png]
5.正确答案 :B
解析:贝母瓜蒌散的组方原理
本方所治之证乃肺燥伤津,津灼为痰所致。治当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方中瓜蒌清肺润燥,理肺化痰,为君药。贝母润肺清热,化痰止咳,助瓜蒌清肺润燥;天花粉润燥生津,清热化痰,助瓜蒌润肺化痰,共为臣药。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痰生之源;桔梗宣利肺气,使肺气宣降有权,共为佐药。诸药配伍,以使肺燥得润,肺热得清,痰邪得化,肺气得平,病证得除
6.正确答案 :E
7.正确答案 :B
解析:燥淫证
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燥邪具有干燥,伤津耗液,损伤肺脏等致病特点。
临床表现:
凉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缓或浮紧等表寒症状;
温燥——发热有汗,咽喉疼痛,心烦,舌红,脉浮数等表热症状。
8.正确答案 :A
9.正确答案 :B
10.正确答案 :E
解析:大柴胡汤证
【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释义】论述少阳病兼阳明里实的证治。太阳表证已罢,邪已传入少阳,谓之“过经”。病入少阳,当以和解为主,汗、吐、下之法均属禁忌。今反二三下之,是为误治,误治可能产生变证。但从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表明邪气并未因下而内陷,邪仍在少阳,故先与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服小柴胡汤后,如枢机运转,病即可愈。
但服后病未好转,而反加重,由喜呕变为“呕不止”,此乃邪热不解,内并阳明,热壅于胃,胃气上逆所致;由胸胁苦满变为“心下急”,是邪入阳明,胃热结聚,气机阻滞所致;由心烦而变为“郁郁微烦”,是气机郁遏,里热渐甚。从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说明邪由少阳误治,化燥成实,兼入阳明。少阳证不解,则不可下,而阳明里实,又不得不下,遂用大柴胡汤和解与通下并行,双解少阳、阳明之邪。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合方加减而成。方中柴胡、黄芩疏利少阳,清泄郁热;芍药缓急止痛;半夏、生姜降逆止呕;枳实、大黄利气消痞,通下热结;大枣和中。诸药配合,共奏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功,实为少阳、阳明双解之剂。
11.正确答案 :B
解析:血之府
12.正确答案 :A
解析:面痛
【病因病机】
面痛多与外感邪气、情志不调、外伤等因素有关。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经脉,寒性收引,凝滞筋脉,气血痹阻;或因风热毒邪,侵淫面部,经脉气血壅滞,运行不畅;外伤或情志不调,或久病成瘀,使气血瘀滞。上述因素皆可导致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产生面痛。
【辨证】
主症 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剧烈疼痛,持续数秒到2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痛时面部肌肉抽搐,伴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冷刺激、情绪变化等诱发。
眼额部痛,主要属足太阳、手少阳经病证,为三叉神经第1支即眼支痛。上颌部、下颌部痛主要属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病证。上颌部痛为三叉神经第2支即上颌支痛;下颌部痛为三叉神经第3支即下颌支痛。
13.正确答案 :E
解析:程氏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4.正确答案 :B
解析: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故应选B。
15.正确答案 :C
16.正确答案 :D
17.正确答案 :D
18.正确答案 :A
19.正确答案 :C
解析:清暑益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本方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中以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清热解暑,共为君药。荷梗可以解暑清热,又可理气宽胸;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苦寒,其功专于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泻火;竹叶清热除烦,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药。
清暑益气汤与竹叶石膏汤皆可治暑热耗伤气津之证,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脉虚数等。但竹叶石膏汤以石膏与麦冬为主,功善清热泻火养阴,辅以人参、半夏调和脾胃,重在清解余热,兼以益气生津和胃。清暑益气汤以西洋参、石斛、麦冬为主,功善益气养阴,重在益气养阴生津。
20.正确答案 :C
查看答案 点击下载本科目所有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