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银翘散的主治病证是( )
A. 风寒表实证
B. 风寒表虚证
C. 风热表证
D. 气虚外感证
E. 风湿表证
2. [单选题]某传染病的最短潜伏期为8天,最长潜伏期为22天,平均潜伏期为14天,症状期为21天,恢复期为30天,试问该病的检疫期限为( )
A. 8天
B. 22天
C. 14天
D. 21天
E. 30天
3. [单选题]对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可计算( )
A. 相对危险度
B. 特异危险度
C. 比值比
D. 发病率
E. 罹患率
4.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是病因推断的标准( )
A. 关联的合理性与一致性
B. 关联的时间顺序
C. 关联的剂量-反应关系
D. 关联有无统计学显著性
E. 关联的强度
5. [单选题]肺癌的二级预防中,对高危人群的筛检普查措施中,哪项不是最常用的( )
A. 男性
B. 50岁以上
C. 吸烟指数≥400者
D. 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小片
E. 痰脱落细胞检查
6. [单选题]中医学辨证中,最基本的辨证方法是( )
A. 气血津液辨证
B. 卫气营血辨证
C. 八纲辨证
D. 脏腑辨证
E. 六经辨证
7. [单选题]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是( )
A. 致病因素的总和
B. 使疾病发生危险性升高的因素
C. 外围的原因
D. 病原体
E. 传染源
8. [单选题]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何时通过( )
A.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B.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C.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D.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E.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
9. [单选题]现研制一种预防某传染病的新疫苗,欲观察该疫苗的免疫学效果,应该选择的观察人群是( )
A. 近期接受过预防接种的人群
B. 隐性感染率高的人群
C. 近期内未发生过该病流行的人群
D. 免疫水平高的人群
E. 发病率低的人群
10. [单选题]某医院发生一起重大医疗过失行为,造成患者冯某死亡,鉴定为一级医疗事故。冯父、冯妻、冯妹及堂兄、表弟等6人从外地赶来参加了医疗事故的处理。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院对参加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交通费、误工费和住宿费的损失赔偿人数不超:( )
A. 二人
B. 三人
C. 四人
D. 五人
E. 六人
11. [单选题]大众传播的特点不包括( )
A. 单向性
B. 覆盖面广
C. 速度慢
D. 公开性
E. 间接性
12. [单选题]疫情的责任报告人包括( )
A. 医疗保健人员
B. 医疗保健人员和卫生防疫人员
C. 医疗保健人员、个体医生和卫生防疫人员
D. 医疗保健人员、个体医生、卫生防疫人员和饭店职工
E. 医疗保健人员、个体医生、卫生防疫人员和饭、旅店职工
13. [单选题]队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
A. 描述疾病分布特征,寻找病因线索
B. 探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情况及其差别,并验证病因假说
C. 探讨干预措施在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效果及差别,评价干预效果
D. 探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对某些因素暴露的差别,检验病因假说
E. 描述疾病组与对照组的分布特征,进行临床比较
14. [单选题]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体目标之一是
A. 基本药物的供应
B. 合理营养和安全饮用水的保障
C. 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D. 改善健康的公平程度
E. 保护精神健康
15. [单选题]关于吸烟与冠心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初始调查过吸烟情况的部分研究对象失访了,对这些失访者的处理意见是( )
A. 直接剔除
B. 发病率较高时才影响RR值
C. 只在吸烟与冠心病具有强联系时,才影响RR值
D. 很可能是戒烟了,可以不予考虑
E. 已随访到的那段时间应计入暴露人年
16. [单选题]小建中汤的主治是( )
A. 脾胃虚寒
B. 虚劳里急
C. 中气下陷
D. 脾胃虚弱
E. 胃气上逆
17. [单选题]在评价影响内在真实性的历史性因素中可通过下列哪种方法排除( )
A. 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B. 多次基线测量
C. 设立对照组或过程追踪
D. 测量工具的校正
E. 其他方法
18. [单选题]以已知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同一种筛检试验对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5%和1%的甲、乙两个人群进行筛检,则( )
A. 甲人群筛检结果可靠性高
B. 甲人群阳性预测值高
C. 甲人群灵敏度高
D. 甲人群特异度高
E. 甲人群假阳性率高
19. [单选题]灵敏度是指( )
A. 试验检出阴性的人数占无病者总数的比例
B. 试验检出阳性的人数占有病者总数的比例
C. 筛检阴性者中真正成为非病人的可能性
D. 筛检方法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阳性的能力
E. 试验检出阳性的人数占无病者总数的比例
20. [单选题]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时,采用哪种策略效果将会更好( )
A. 社会策略
B. 环境策略
C. 教育策略
D. 综合策略
E. 行为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