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关于《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的适用范围,正确的是( )
A. 医技人员
B. 管理人员
C. 医师
D.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内所有从业人员
2. [单选题]某指标呈正态分布,均值等于20,变异系数等于10%,则其95%参考值范围是( )
A. 16.08~23.92
B. 18.04~19.96
C. 18.35~21.65
D. P2.5~P97.5
E. 无法确定
3. [单选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
A. 早发现、早观察、早隔离、早治疗
B. 早报告、早观察、早治疗、早康复
C.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D.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康复
E. 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4. [单选题]男,80岁,2型糖尿病16年,平时服用格列本脲或格列齐特,每日3次,每次1片。近日少食,不愿意运动,表情淡漠。家人依然按时给予服用上述药物。今日因昏迷急诊。此患者的诊断可能为( )
A. 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B. 低血糖性昏迷
C. 脑梗死
D. 脑出血
E. 老年痴呆症
5. [单选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督促有关学校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开展有关课外教育活动,但不包括以下哪类学校( )
A. 高等院校
B. 中等职业学校
C. 普通中学
D. 小学
E. 高等医药院校
6. [单选题]发育毒性不表现为( )
A. 死胎
B. 变异
C. 生长迟缓
D. 功能发育不全
E. 畸形
7. [单选题]51岁患者,男性,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并伴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改变,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那么在被影响的心肌区域,下列哪种代谢途径发生改变( )
A. 氧化磷酸化加快
B. 脂肪酸氧化加快
C. 丙酮酸转变为乙酰CoA加快
D. 乳酸生成加快
E. 酮体生成加快
8. [单选题]农民在劳动过程中因吸入某些粉尘可骤然引起急性发作,此时多有发热、寒战、胸闷、气促、干咳等症状,称为农民肺,是一种典型的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这主要是因吸入下列哪种粉尘( )
A. 新的谷物粉尘
B. 田间飞扬的尘土
C. 喷洒的化肥尘
D. 飞扬的人畜粪肥尘
E. 发霉的干草或蔗渣尘
9. [单选题]汞抑制的酶主要是( )
A. 线粒体中的三磷酸腺苷酶
B. 某些含铁酶
C. 某些含铜的酶
D. 含硫的酶
E. 细胞色素氧化酶
10. [单选题]下列哪项因素与个体对毒物的敏感性有关
A. 剂量、浓度和作用时间
B. 毒物本身理化特性
C. 毒物的联合作用
D. 人体遗传特性
E. 酶的特性
11. [单选题]某湖泊近期来藻类及某些水生植物日渐稠密,继而鱼类大量死亡,其主要污染因素是
A. 酸性废水
B. 有机污水
C. 碱性废水
D. 医院污水
E. 冷却水
12. [单选题]传统健康观认为健康是指“( )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A. 生理
B. 心理
C. 精神
D. 社会
E. 社会适应
13. [单选题]依照《执业医师法》的规定,不予注册的情形没有包括( )
A. 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B. 受刑事处罚不满两年的
C. 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不满两年的
D. 变更执业地点和范围的
E. 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不予注册的情形
14. [单选题]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 消化道传播
B. 输血传播
C. 虫媒传播
D. 呼吸道传播
E. 直接接触传播
15.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生产环境职业有害因素控制措施
A. 从卫生和安全角度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
B. 减低劳动强度,减少接触时间
C. 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安排车间布局
D. 避免使用有毒物质
E. 密闭、隔离、通风,车间整洁,安全贮运
16. [单选题]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最常见的偏倚是
A. 选择偏倚
B. 回忆偏倚
C. 信息偏倚
D. 错分偏倚
E. 混杂偏倚
17. [单选题]孕7~9月,按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建议,每日钙摄入量为
A. 800mg
B. 1000mg
C. 1200mg
D. 1500mg
E. 1800mg
18. [单选题]由于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使得该地区土壤、饮水中某种(些)微量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通过饮水、摄食等途往使当地居民体内这种(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导致的特异性疾病,称为
A. 公害病
B. 流行性疾病
C. 慢性营养缺乏病
D. 自然疫源性疾病
E.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19. [单选题]已婚待孕女职工不应从事( )
A.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第Ⅱ级劳动强度的作业
B. 食品冷库内及冷水等低温作业
C. 放射性物质超过规定的作业
D. 连续负重每次负重超过25kg的作业
E. 间断负重每次负重超过30kg的作业
20. [单选题]有关化学毒物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研究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乃至量子水平阐明化学毒物的毒理机制
B. 有助于指导新化学物质或药物的设计和合成
C. 有助于指导解毒药物的筛选
D. 有助于评价人群的易感性
E. 有助于预估新化学物质的安全限量标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