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宝典发布神经内科学卫生高级职称(副高)冲刺密卷答案公布(D7),更多神经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1. [单选题]t-PA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宜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进行
A. 1h
B. 3h
C. 6h
D. 12h
E. 24h
2. [多选题]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 )
A. 肝、肾、脾
B. 肝、脾
C. 脾、胃
D. 脾、肾
E. 大、小肠
3. [单选题]脑梗死超早期溶栓采取的治疗药物是
A. 华法林
B. 丹参
C. 阿司匹林
D. 肝素
E. 尿激酶
4. [单选题]抗胆碱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少见
A. 口干
B. 视物模糊
C. 幻觉
D. 踝部水肿
E. 便秘
5. [单选题]EEG中出现高波幅双侧同步对称,每秒3次重复出现的棘慢波综合常常提示
A. 强直发作
B. 肌阵挛发作
C. 失神发作
D. 强直-阵挛发作
E. 小发作
6. [单选题]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首选药物是
A. 阿昔洛韦
B. 阿糖腺苷
C. 阿糖胞苷
D. 利巴韦林
E. 甲泼尼龙
7. [单选题]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瘫痪多表现为
A. 交叉性瘫痪
B. 完全性上下肢均等偏瘫
C. 单瘫或上下肢不均等偏瘫
D. 四肢瘫
E. 截瘫
8. [单选题]诊断血管性血友病(vWD)特异性最高的试验是
A. vWF多聚体分析
B. 血浆vWF抗原
C. 血浆vWF活性
D. 血浆FⅧ:C水平
E. vWF的胶原结合能力
9. [单选题]下列哪条血管的病变可以导致闭锁综合征
A. 颈内动脉
B. 大脑前动脉
C. 大脑后动脉
D. 椎-基底动脉
E. 大脑中动脉
10. [单选题]DSA检查可见Moyamoya病的典型表现为
A. 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前交通动脉狭窄或闭塞,脑底部及大脑半球深部的异常血管网及部分代偿性增粗的血管
B. 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大脑中动脉及前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脑底部及大脑半球深部的异常血管网及部分代偿性增粗的血管
C. 一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及前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脑底部及大脑半球深部的异常血管网及部分代偿性增粗的血管
D. 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大脑中动脉及前动脉狭窄或闭塞,脑底部及大脑半球深部的异常血管网及部分代偿性增粗的血管
E. 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大脑中动脉及前交通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
某患者24小时尿量为3000ml,尿比密为1.035,诊断首先考虑为下列有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描述,错误的是下列可引起脊柱病理性变形的疾病不包括关于线粒体肌病及线粒体脑肌病,下面哪几项是正确的大量饮水后
肾功能不全
正常人尿比密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指( )成年男性与女性颈部外形较明显的区别是不自主运动病变位于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肝气犯胃胃痛主症的是( )属于特殊感觉的是下列哪些表现对蛛网膜下隙出血有诊断价值对
但除外多系统萎缩通常包括的3个疾病是 ( )关于心包摩擦音,错误的是下列哪项是检查神经根受刺激的试验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关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20岁。活动后心悸、气急2个月,质地中等,表面光滑,白天参加运动会长
男性,34岁,因发现右侧直接和间接角膜反射消失入院,病变神经可能是肌阵挛性发作的特点是神经LymE病损害的脑神经为正式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典籍是( )失认症包括以下哪些选项"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
舌肌麻痹、萎缩及肌束颤动提示受损神经是Galen静脉的构成包括下列哪项不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药物关于重症肌无力的表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急性脊髓炎脊髓休克期一般为以下哪个是脊髓半切综合征的表现以下关于失
舌前2/3味觉丧失提示有损害的神经是典型急性炎症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起病3天内一定出现的症状是尿液酸度增高见于迷走神经
面神经#
舌咽神经
副神经
三叉神经四肢弛缓性瘫痪#
肌肉萎缩
四肢手套,袜套状感觉消退
言语
面部感觉障碍提示有损害的神经是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不能闭合,露齿时口角偏向左侧,称做关于脑神经检查表述不恰当的是男性患者,反复发生左上肢抽动半年,每次约半分钟自行缓解。最可能的诊断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
一侧咀嚼肌肌力减弱或出现萎缩,提示有损害的神经是男,53岁,近3个月出现走路不稳,尤以夜间为重。查体发现双下肢位置觉、震动觉消失,Romberg征阳性,肌力正常,跖反射无反应。其病变定位在下列关于弥漫性硬化的描述是正
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伴有同侧脑神经损害是女性患者,54岁,脑动脉硬化症病史3年,突感眩晕、呕吐、言语不清。查体: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言语含糊,左眼裂小、瞳孔小、水平眼震,左面部及右半身痛觉减退,左侧指鼻试
张口发"啊"音时一侧软腭上抬减弱,提示受损神经是自主神经发作表现为脊髓压迫症硬膜下髓外病变的临床表现关于脑死亡诊断标准错误的是:Moyamoya病脑梗死病灶多位于一36岁患者,临床上先出现脊髓的压迫症状,后期出现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