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宫颈癌筛查方法为
A. 碘试验
B. 妇科三合诊检查
C. 子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
D. 阴道镜检查
E. 宫颈活组织检查
2. [单选题]若以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g/L为贫血判断标准,调查某地成年男性1000人,记录每人是否患有贫血,结果有19名贫血患者,981名非贫血患者,则该资料的类型为
A. 定量资料
B. 二项分类资料
C. 有序多分类资料
D. 无序多分类资料
E. 可看作定性资料,也可看作定量资料
3. [单选题]有关继发性结核发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继发性结核可以是内源性复发,也可以是外源性重染
B. 内源性复发是指原发结核感染后重新活动而发生的结核病
C. 外源性重染是指由于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再感染而发病
D. 继发性结核病痰涂片均为阳性
E. 继发性结核病有传染性
4. [单选题]流行病学研究主要用于
A. 研究疾病的病因
B. 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
C. 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
D. 考核疾病的防治效果
E. 以上均是
5. [单选题]房室瓣关闭主要是由于
A. 心房收缩
B. 心室收缩
C. 乳头肌收缩
D. 室内压高于房内压
E. 房室瓣舒张
6. [单选题]住宅自然采光的卫生要求规定开角不应小于
A. 4°
B. 10°
C. 20°
D. 27°
E. 5°
7. [单选题]能较好反应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是
A. 残气量
B. 肺活量
C. 补吸气量
D. 补呼气量
E. 用力呼气量
8. [单选题]对流感的预防措施应采取
A. 对传染源采取措施
B. 对易感者采取措施
C. 对传播途径采取措施
D. A+B+C,采取综合性措施
E. 不需采取措施,可自行停止传播
9. [单选题]在下列结构中,实现肺换气的主要部位是
A. 支气管
B. 细支气管
C. 肺泡壁
D. 肺泡小管
E. 呼吸膜
10. [单选题]不属于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的是
A. 属观察性研究
B. 不需设立对照组
C. 不能分析因果联系
D. 必须设立对照组
E. 可以得到时点患病率
1.正确答案 :C
解析:TCT宫颈癌筛查指的是通过液基薄层细胞试剂盒采集宫颈口的脱落细胞,使用全自动薄层细胞制片机制片,并根据细胞核形态进行细胞学分类诊断是否具有癌变症状。是宫颈癌筛查方法。
2.正确答案 :B
解析:该资料将该地成年男性分为"贫血"和"非贫血"两类,表现为两种互不相容的属性,为二项分类资料,故选项B正确。
3.正确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继发性结核发生的理解。
人体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可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对其产生特异性免疫,使其停止繁殖,原发病灶炎症迅速吸收或留下少量钙化灶,肿大的肺门淋巴结逐渐缩小、纤维化或钙化,播散到全身各器官的结核分枝杆菌大部分被消灭,但仍然可有少量结核分枝杆菌没有被消灭,长期处于休眠期,成为潜在病灶,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重新生长繁殖发生结核病,这即为继发性结核可以内源性复发的基础,但也可以外源性重染。同时由于继发性结核病容易出现空洞和排菌,有传染性,故A、B、C、E答案均可排除。由于继发性肺结核的起病时间快慢不一,急性起病者,痰涂片检查阳性,但慢性起病者,临床症状不明显,痰涂片检查可阴性,因此D为标准答案。
4.正确答案 :E
解析: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流行病学用途的理解。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它是一门应用学科,不仅在传染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病因不明的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病因研究与防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5.正确答案 :D
解析:心室收缩时,室内压升高,当压力在超过房内压之前,房室瓣不会关闭,当压力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
6.正确答案 :A
7.正确答案 :E
解析: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余气量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肺活量可反映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是肺功能测定的常用指标 。第1秒钟内的用力肺活量称为1秒用力呼气量,1秒用力呼气量在临床鉴别限制性肺疾病和阻塞性肺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能较好反映肺通气功能 。补吸气量反映吸气的储备量 。补呼气量反映呼气的储备量 。选E 。
8.正确答案 :D
9.正确答案 :E
解析: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肺换气过程的理解。
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虽然肺泡小管(D)上有肺泡附着,属于呼吸带,而细支气管(B)已为过渡带,也已出现一些肺泡,但是支气管(A)、细支气管和肺泡小管不是直接参与肺换气的主要部位,肺泡壁(C)是呼吸膜的一部分,而全部呼吸膜参与了肺换气,所以E是正确答案。
10.正确答案 :D
解析:描述性流行病学特⑴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从而发现高危人群及防制的重点疾病,为疾病的防制提供依据。⑵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以逐步建立病因假设。⑶为评价防制措施及其效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⑷为疾病的监测或其他类型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
查看答案 点击下载本科目所有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