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小儿能独走的时间一般是
A. 8个月
B. 10个月
C. 12个月
D. 16个月
E. 18个月
2. [单选题]患者心悸怔忡,失眠,食少,肢体困倦,面色萎黄,舌淡脉弱。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A. 天王补心丹
B. 朱砂安神丸
C. 归脾汤
D. 炙甘草汤
E. 酸枣仁汤
3. [单选题]小儿易发生好动、惊惕、抽风等症,原因主要是
A. 心常有余
B. 肝常有余
C. 脾常不足
D. 稚阳未充
E. 肾常虚
4.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属蕲蛇主治病证的是( )
A. 湿浊中阻,吐泻转筋
B. 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C. 中风偏枯,半身不遂
D. 麻风顽痹,皮肤瘙痒
E. 破伤风证,角弓反张
5. [单选题]治疗血热妄行,应首选
A. 生地黄
B. 玄参
C. 牡丹皮
D. 赤芍
E. 羚羊角
6. [单选题]炙甘草汤的功用是( )
A.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B. 益气健脾,养阴润肺
C. 益气健脾,养血柔肝
D. 补脾益肺,宁嗽止血
E. 健脾益气,补肺宁嗽
7. [单选题]地仓位于
A.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B. 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
C. 口角旁0.4寸,瞳孔直下
D. 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E.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5寸,当鼻唇沟中
8. [单选题]唐代以前所称的哕,是指
A. 呃逆
B. 嗳气
C. 恶心
D. 干呕
E. 噫气
9. [单选题]患者女,4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胸腹壁索状物,胀痛,固定不移,伴胸闷、嗳气,舌质淡红,苔薄,脉弦。其中医治法应为
A. 清热利湿,解毒通络
B. 活血化瘀,行气散结
C. 疏肝解郁,活血解毒
D. 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E. 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10. [单选题]气、血、痰、食等有形实邪停滞时的脉象是( )
A. 促脉
B. 弦脉
C. 濡脉
D. 代脉
E. 紧脉
1.正确答案 :C
解析:新生儿仅有反射性活动(如吮吸、吞咽等)和不自主的活动;1个月小儿睡醒后常做伸欠动作;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小儿12个月会独走故选择C。
2.正确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归脾汤的主治。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归脾汤、炙甘草汤、酸枣仁汤均可治疗心悸。天王补心丹所治心悸须见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才属于阴亏血少机理。朱砂安神丸主治心火偏亢、阴血不足之心悸,须见心烦、舌红、脉细数等心火偏亢之象。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俱虚的脉结代、心动悸。酸枣仁汤所治心悸失眠属肝血不足、虚热内扰,须见头目眩晕等肝血不足之象。归脾汤所治心悸属心脾两虚,须见食少体倦,舌淡脉弱才属于心脾两虚的机理。
3.正确答案 :B
解析:肝常有余,则小儿易发生好动、惊惕、抽风等症。
4.正确答案 :A
解析:蕲蛇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破伤风,麻风,疥癣。
5.正确答案 :A
解析:A生地黄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玄参主治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痨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牡丹皮治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温病伤阴,阴虚发热,无汗骨蒸,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痈肿疮毒。赤芍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仆损伤,痈肿疮疡。羚羊角主治高热神昏,谵语发狂,惊痫抽搐,目赤肿痛等症。虽然A、C均有止血作用,但是血热妄行丢失血液过多导致津液亏损,急需生津。
6.正确答案 :A
解析:炙甘草汤的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
7.正确答案 :C
解析:地仓,足阳明胃经穴位,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主治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8.正确答案 :A
解析:古称的"哕",俗称"打呃",也就是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导致膈肌拘挛,声自咽部冲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呃呃声。故选择A。B是指胃中气体上出咽喉而发出的长而缓的声音,古称"噫",俗称"打饱嗝"。C又称反胃,指胃气上逆,泛恶欲吐之证。D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有声无物为干呕。E即指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亦属胃气失和而上逆的一种表现,与短促冲击有声的呃逆不同、
9.正确答案 :C
解析: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胸腹壁索状物,胀痛,固定不移诊为青蛇毒,伴胸闷、嗳气,舌质淡红,苔薄,脉弦均为肝郁气滞证之征象,治以疏肝解郁,活血解毒。
10.正确答案 :A
解析:促脉脉象: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多见于阳热亢盛而兼有气滞、血瘀、停痰、食积等。
查看答案 点击下载本科目所有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