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宝典发布急诊医学职称副高2023相关专业考试试题(T0),更多急诊(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1.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是呼吸监测的主要指征 ( )
A. 神志不清
B. 少尿
C. 血气状况进行性恶化
D. 心肺复苏术后
E. 休克
2. [单选题]疑诊肺栓塞时应进行的检查,除了
A. X线胸片
B. 心电图
C. 肺活检
D. 血浆D-二聚体
E. 下肢深静脉超声
3. [单选题]休克早期时下列临床表现中哪一项不存在
A. 神志改变
B. 面色改变
C. 脉搏细速
D. 血压下降
E. 少尿
4. [单选题]内环境稳态是指
A. 血浆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
B. 血液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维持相对稳定
C. 血浆pH值维持相对稳定
D. 细胞内液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维持相对稳定
E. 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维持相对稳定
5. [多选题]气与血的关系可表现为( )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血能生气
D. 血能载气
E.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6. [单选题]患者女,30岁,已婚。停经50 d后阴道少量出血伴右下腹痛,今晨突然右下腹剧烈疼痛,难以忍受,来院就诊。体格检查:患者面色苍白,口唇色淡,腹部稍膨隆,右下腹压痛明显。血压 80/50 mmHg。妇科检查:子宫稍大,较软,右附件区触及一包块,压痛。阴道后穹隆穿刺抽出5 ml不凝血,本例可能的诊断为
A. 异位妊娠
B. 先兆流产
C. 急性阑尾炎
D. 黄体破裂
E. 急性输卵管炎
7. [多选题]不寐临床上可表现为( )
A. 入睡困难
B. 寐而不酣
C. 时寐时醒
D. 醒后不能再寐
E. 彻夜不寐
8. [多选题]"火"性具有的特征包括( )
A. 向上
B. 曲直
C. 温热
D. 升腾
E. 升发
9. [单选题]寒邪致病,多见疼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
A.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不能温煦故疼痛
B. 寒性收引,气机收敛,故疼痛
C. 寒主收引,经脉拘急而疼痛
D. 寒客肌表,卫阳被郁不得宣泄而疼痛
E. 寒性凝滞,气血阻滞而疼痛
10. [单选题]患者女,体重60 kg。因幽门梗阻入院,血清钠为130 mmol/L,其体液失调类型是
A. 等渗性脱水
B. 轻度脱水
C. 中度脱水
D. 重度脱水
E. 低渗性脱水
下列脏腑中与胸痹的发生密切相关的有( )不属于中暑的疾病是第一次电击除颤后首先做属于气虚、阳虚和血虚共同特点的是( )关于调定点的叙述,错误的是足厥阴肝经能主治的病证有( )产生ADH分泌异常增多症的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 )患者,女,80岁。全身水肿,气急,BP190/90mmHg,HR60次/分。给予口服利尿剂和降压药并监测尿量,正常成人24h尿量是 ( )下列经脉中,不与脏腑连属的是( )休克的最主要特征是毒鼠强中毒时主
对下列相关事物或现象,其阴阳属性归类正确的是( )血液循环停止多久后,脑干功能将会丧失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毒蕈碱样表现除外 ( )重症中暑热衰竭的突出表现为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功能属阳,物质属阴#
气属阴,血
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包括( )神门穴与内关穴均可主治的是( )胸部冲击伤最严重的并发症从腋下走出的经脉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感染治疗应首选属于理气剂的是( )月经提前,量少,质稠,颧赤唇红,手足
属于金元时期的医学家有( )下列关于心肺脑复苏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心肺复苏时使用碳酸氢盐的起始剂量正确的为 ( )淹溺的病理变化不包括张仲景
朱震亨#
李杲#
张从正#
刘完素#带氧气囊球罩设备的使用应仅限于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病毒性心肌炎病原学诊断中最具价值的依据是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是( )下列选项中,不属肝生理功能的是( )原发性脑出血后超早期脑水肿发生的机制是当归补血汤的药物组成是(
与泄泻发病密切相关的内因为( )在急性左心衰竭伴有心源性休克的机械辅助循环治疗方法中,目前最有效和实用的方法是"五更泄"的病机多为( )脑栓塞的栓子最常见的来源是男性,46岁,有胃溃疡病史8年,近1年来病情加
与胁痛发病密切相关的脏腑为( )属于治则的是( )推拿作用的原理有( )女性患者,50岁,患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辨狭窄30多年;近日活动稍多,P 58次/分,律不齐,血压120/70mmHg;中度昏迷,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
中医学辨证中,最基本的辨证方法是( )下列耳穴中,位于三角窝的是( )关于小肠的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气血津液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眼
神门#
耳尖
胃
降压沟小肠在消化期间存在周期性
中医学和西医学相比,最重视( )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肿瘤治疗中"扶正"的"正气"主要包括( )下列疾病中,不是手少阳三焦经所主证候的是( )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
异病同治
已病防病
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