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需与全面强直-阵挛发作鉴别的主要疾病是
A. 癔病
B. 破伤风
C. 舞蹈病
D. 去大脑强直
E. 去皮层强直
2. [单选题]慢性支气管炎
A. 午后低热、盗汗、咳嗽、咳痰、痰中带血
B. 咳嗽、咳痰伴喘息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
C. 寒战、高热、胸痛、铁锈色痰
D. 寒战,高热,胶冻样痰,胸部X线:肺脓肿,叶间裂下坠
E. 寒战,高热,脓痰,白细胞升高,胸部X 线:肺气囊肿,脓胸,肺脓肿
3. [单选题]肺泡通气不足
A. 代谢性碱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 呼吸性酸中毒
E. 呼吸性碱中毒
4. [单选题]对于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老年患者,应首先考虑
A. 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
B. 慢性肾小球肾炎
C. 急性肾小球肾炎
D. IgA肾病
E. 多发性骨髓瘤或其他肿瘤相关性肾病
5. [单选题]紫癜伴黄疸
A. 败血症
B. 肝脏病
C. 血液系统疾病
D.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E. 过敏性紫癜
6. [单选题]男性,58岁。刺激性咳嗽8个月,近2月见痰中带血就诊。胸片示右肺下叶背段块影,肺门和纵隔淋巴结不大。纤维支气管镜见右下叶背段开口处新生物,呈菜花样。
A. 肺鳞癌
B. 肺未分化小细胞癌
C. 肺腺癌
D. 肺泡细胞癌
E. 肺未分化大细胞癌
7. [单选题]在加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禁用的药物是
A. 肾上腺皮质激素
B. 吗啡
C. 抗生素
D. 氨茶碱
E. 碳酸氢钠
8. [单选题]可以使胃黏膜脱垂患者腹痛症状减轻的姿势是
A. 左侧卧位
B. 直立位
C. 右侧卧位
D. 仰卧位
E. 前倾位
9. [单选题]弥漫型肺泡细胞癌应鉴别的是
A. 结核球
B. 淋巴瘤
C. 粟粒性肺结核
D. 结核性胸腔积液
E. 结核性空洞
10. [单选题]患者,男,27岁。因发热、全身骨及关节疼痛、牙龈出血1周来诊。检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在询问病史中与白血病发病无关的是
A. 有无与白血病患者密切接触史
B. 有无氯霉素、保泰松、乙双吗琳等服药史
C. 有无苯等化学物质接触史
D. 有无电离辐射史
E. 亲属中有无白血病患者
11. [单选题]下列关于正常淋巴结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有压痛
B. 表面光滑
C. 质地柔软
D. 直径多为0.2~0.5cm
E. 与毗邻组织无粘连
12. [单选题]癫痫发作后出现Tbdd瘫痪提示
A. 患者有局灶性脑损害
B. 易于发生癫痫持续状态
C. 癫痫药物控制不良
D. 瘫痪恢复不完全
E. 癫痫发作期尚未结束
13. [单选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变最常累及的部位是
A.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B. 左冠状动脉主干
C. 间隔支
D.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E. 右冠状动脉
14. [单选题]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A. 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反复咯血常见于
B. 突发无痰或少痰的刺激性干咳,伴血丝
C. 起病隐匿,表现发作性干咳,气促,呈进行性加重
D. 寒战、高热、胸痛、铁锈色痰常见于
E. 午后低热、盗汗、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常见于
15. [单选题]把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到最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做法是体现
A. 公平公正原则
B. 优先原则
C. 效率、效益原则
D. 价值原则
E. 不伤害原则
16. [单选题]不属于心肌梗死并发症的是
A. 心脏破裂
B. 梗死后综合征
C. 二尖瓣脱垂
D. 室壁瘤
E. 主动脉窦瘤破裂
17. [单选题]女,32岁。有反复关节红肿病史,心悸、气促,下肢水肿3年。今日因活动后突发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入院。体查: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杂音,双肺布满水泡音。心电图示心动过速,二尖瓣型P波。最可能的诊断是
A.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左房代偿期
B.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左房失代偿期
C.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左心衰竭期
D.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右心衰竭期
E.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全心衰竭期
18. [单选题]女性,27岁。寒战,高热,大汗1周于9月20日就诊。热型不规则。血涂片找到疟原虫,给予氯喹加伯氨喹治疗2天后热退,第4天又突然高热,伴腰痛,尿色呈深褐色。此时在体检时应该注意下列什么体征
A. 有无肝肿大及压痛
B. 有无黄疸及贫血
C. 有无脾肿大及压痛
D. 有无脑膜刺激征
E. 有无口唇疱疹
19. [单选题]患者,男,54岁。1年前出现劳累时胸骨后疼痛,每日2~3次,含服硝酸甘油1~2分钟后缓解。近2月发作次数增多,5~6次/日,轻微活动也能诱发,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发作时心电图ST段水平型压低。应诊断为
A. 稳定性心绞痛
B. 恶化型心绞痛
C.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D. 中间综合征
E. 变异型心绞痛
20. [单选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的病原体为病毒,少数为细菌,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以下检查效果不满意的是
A. 胸部CT
B. 病毒分离鉴定
C.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D. 血清学诊断
E. 免疫荧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