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宝典发布"从治法包括( )"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小儿外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在线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多选题]从治法包括( )
A. 寒者热之
B. 寒因寒用
C. 通因通用
D. 用寒远寒
E. 热因热用
[单选题]下列各证中,一般不见面色白的是( )
A. 气虚证
B. 血虚证
C. 寒证
D. 阴虚证
E. 阳虚证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对于婴儿肠套叠,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2岁以内者肠套叠称婴儿肠套叠
B. 呕吐是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
C. 便血是肠套叠的常见症状
D. 起病急骤
E. 肛门指诊检查无必要
正确答案 :E
解析: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2岁以内者)和儿童肠套叠,婴儿肠套叠起病急骤,呕吐是早期症状之一,便血也是常见症状。查体时不要忘记肛门指诊,就诊较早的病儿,作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内有粘液血便,对诊断极有价值。
[单选题]畸胎瘤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A. 新生儿及婴儿
B. 学龄前儿童
C. 青春发育期者
D. 学龄儿童
E. 成年人
正确答案 :A
解析:畸胎瘤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新生儿及婴儿。
[单选题]正常胰胆管共同通道的长度为
A. 1cm
B. 2~3.5cm
C. 0.5cm
D. 0.1cm
E. 0.8cm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新生儿皮下坏疽常见于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E. 无季节差别
正确答案 :D
解析:新生儿皮下坏疽常见于冬季。
[单选题]1岁婴儿,阵发性哭闹,呕吐12小时,黏液血便1次,查体,体温37.8℃,精神差,明显腹胀,右下腹可触及肿物,压痛(+),最可能的诊断是
A. 小儿急性阑尾炎
B. 先天性巨结肠
C. 胃肠炎
D. 急性肠套叠
E. 肠系膜淋巴结炎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对于神经纤维瘤正确的描述是
A. 均不会恶变
B. 仅来源于神经组织
C. 可进行保守治疗
D. 可继发骨骼畸形
E. 边界清楚
正确答案 :D
解析:神经纤维瘤是常见的良性纤维性肿瘤,可来源于皮肤、深部软组织、神经组织及骨。可压迫骨结构并可导致继发骨骼畸形如脊柱侧凸、先天性胫腓骨假关节等。边界不清楚,手术大多无法做到完整包膜外切除。有10%恶变可能,手术是唯一选择,保守治疗无效。故选D。
提插补泻法的补法是( )与原发性增生性关节炎的发生有关的是十二经脉中,多气多血的经脉是( )危重抢救记录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书写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以下哪项观点错误诊治崩漏,主要应分析的方面有( )疳
艾灸的适应证包括( )在急性肠梗阻的保守治疗过程中,主要是因为风的性质有( )动脉导管未闭,错失手术时机可造成小儿肠息肉90%发生于《血证论》指出,为水之上源的是( )养阴生津法常用方剂有( )具有退
体格检查阴囊无红肿,5岁,出生体重较低,产程较长,生后较同龄儿发育稍落后,查体:胸骨凹陷,肩前倾,弥漫性腹膜炎#
脾破裂
肝破裂
腹壁挫伤
胰腺破裂髋关节结核
双侧臀中、小肌麻痹#
髋内翻#
先天性双侧髋关节脱位#
化脓
能治皮肤瘾疹、瘙痒的穴位有( )提高胃癌治愈率的关键是新生儿3天,生后父母即发现其腹胀,大便次数少,尿滴沥,呼吸困难。产前B超检查:输尿管,双侧肾积水,原因不清,生后急症入院,腹部有移动性浊音,体温38℃。腹部平
十宣穴点刺出血所治的病证是( )小儿原发性腹膜炎的感染途径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出现烦躁,多由于儿童尿道下裂的主要原因是 ( )大泡性肺囊肿需要与下列进行鉴别诊断的是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和统
诊断为:小儿急性肠套叠应该行纠正大龄儿马蹄内翻足常用哪三关节固定术一新生儿,脑性尖叫、惊厥,12岁,舟楔关节
距舟关节,跟楔关节,跟骰关节
跟距关节,跟骰关节,股距关节新生儿低血糖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颅内
毫针刺法中常用的进针方法有( )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复位标准中,不允许的是腹腔镜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有夹持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自然仰卧法
舒张进针法#对位为0%
成角15°
重叠缩短2cm
旋转15°#
以上都不是
毫针刺法中常用的行针手法有( )股骨干上1/3骨折后,2岁6个月,伴低热、呕吐;昨起尿少,尿色如酱油。查体患儿呈贫血貌,对皮质下中枢不能控制,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婴幼儿遇到强烈刺激时,容易发生的症状,不是喘证病因
采用骨性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发生小肠结肠炎时表现主要是具温肾纳气作用的药物是( )窦性P波的组成是小儿腹痛、呕吐及低热三联征在未证明其他疾病以前,应考虑下列哪一种病过度恐惧对气机的
采用活动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 )下列选项中,9岁,左股骨下端骨折后膝外翻畸形,X线片显示 外侧部分骨骺早闭,现踝间距4cm,应是主诉的书写要求,下列哪一项不正确少府#
劳宫#
听宫#
曲池#
环跳胃脘胀痛,连及胁肋
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