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健康教育处方是指
A. 根据患者的病情、心理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B. 以医嘱的形式对病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予指导
C. 根据季节、地域,给予常见疾病的防治教育
2. [单选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细菌为( )
A. 流感嗜血杆菌
B. 溶血性链球菌
C. 肺炎球菌
D. 葡萄球菌
E. 革兰阴性杆菌
3. [单选题]急性胰腺炎,首先升高的是
A. 血淀粉酶
B. 尿淀粉酶
C. 血脂肪酶
D. 血糖
E. 血钙
4. [单选题]对于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主要区别,说法正确的是
A. 健康教育是简单的信息传播
B. 卫生宣教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
C. 卫生宣教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D. 健康教育具备独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E. 健康教育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事件的中心任务服务
5. [单选题]哪项不是血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诊断
A. 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
B. 有蜂窝织炎的表现
C. 疼痛性弥散性红斑
D. 发热>38℃
E. 局部无压痛
6. [单选题]患者心肌梗死卧床4周,护士为其床上洗发,突然患者感到胸痛,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护士应立即
A. 请家属协助洗发
B. 加快操作速度完成洗发
C. 边洗发边通知医生
D. 鼓励患者再坚持片刻
E. 停止操作,让患者平卧,吸氧,立即与医生联系
7. [单选题]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特点是
A. 晚期有排便习惯改变
B. 右腹肿块及消瘦、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为主
C. 以便秘、便血等症状为主
D. 早期可有腹胀、腹痛等肠梗阻症状
E. 腹泻,腹泻以进食后加重,排便后减轻
8. [单选题]以下人类行为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目的性
B. 计划性
C. 普遍性
D. 差异性
E. 可塑性
9. [单选题]组织为达到目的而制定的活动方针和一般规定的计划叫作
A. 宗旨
B. 策略
C. 目标
D. 政策
E. 目的
10. [单选题]健康干预的方法中,下列哪项不属于行为干预的范畴
A. 模拟
B. 示范
C. 电视传播
D. 脱敏法
E. 强化法
11. [单选题]人体最主要的供能营养素是
A. 蛋白质
B. 脂肪
C. 碳水化合物
D. 水
E. 维生素
12. [单选题]高位肠梗阻最常见的酸碱失衡是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C. 代谢性碱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失代偿
E. 混合型酸中毒
13. [单选题]手术器械包、硬式容器应
A. 倒放
B. 竖放
C. 平放
D. 斜放
E. 侧放
14. [单选题]护理目标管理第二阶段是
A. 协议授权
B. 目标实施阶段
C. 目标制定阶段
D. 制定高层管理目标
E. 目标成果评定阶段
15. [单选题]急性再障与慢性再障相比,早期突出的表现为
A. 贫血
B. 黏膜溃疡
C. 出血与感染
D. 乏力
E. 食欲减退
16. [单选题]大量呕血患者饮食护理正确的是
A. 暂禁食
B. 温热的流食
C. 温凉的流食
D. 软食
E. 普食
17. [单选题]根据健康信念模式,人们意识到吸烟有害健康而戒烟属于
A. 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严重性
B. 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易感性
C. 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
D. 对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所遇障碍的认识
E. 对自身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
18. [单选题]医疗行为中,医务人员有责任为患者的隐私保密,这主要是体现医学伦理原则中的哪项原则
A. 不伤害原则
B. 有利原则
C. 尊重原则
D. 公正原则
E. 人道主义原则
19. [单选题]新生儿食管的长度为
A. 10cm
B. 11~12cm
C. 16cm
D. 20cm
E. 25cm
20. [单选题]时间因素
A. 在健康教育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对目标人群产生影响的事件
B. 测量者的态度和行为使目标人群受到暗示
C. 由于偶然因素,个别被测试对象的某特征水平过高或过低
D. 在评价阶段如果干预组和对照组选择不均衡,可引起选择偏倚
E. 健康教育项目使用问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正确答案 :B
解析:健康教育处方是指在诊疗过程中,以医嘱的形式对病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予指导 。
2.正确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核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细菌感染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
3.正确答案 :A
解析:急性胰腺炎的辅助检查:(1)血清淀粉酶测定:6~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即可确诊。淀粉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并不一致,有时胰腺细胞广泛破坏,血清淀粉酶值正常或低于正常。(2)尿液淀粉酶测定:尿淀粉酶升高较晚,发病后12~14小时开始升高,持续1~2周。(3)血清脂肪酶测定:常在起病后24~72小时开始上升,持续7~10天,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病人有诊断价值。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急性胰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辅助检查”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 :D
解析: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信息传播,健康教育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不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事件的中心任务服务,卫生宣教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5.正确答案 :E
解析:血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诊断 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织炎的表现)。
(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6.正确答案 :E
7.正确答案 :B
解析:右半结肠癌病变早期就有大便习惯的改变,而非晚期表现,故A不对。右半结肠肠腔较大,肠壁薄易扩张,肠内容物多呈液态,故不易发生梗阻,可排除D;随着结肠癌病情的发展,肿瘤环状生长导致肠腔缩窄,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现象,因此C、E均不确切。右半结肠癌早期约70%~80%的患者常有饭后右侧腹部隐痛和胀痛,活动后加剧,容易造成误诊,癌肿中心坏死继发感染后造成全身毒血症状显著,患者常表现为消瘦、低热和乏力等;右半结肠血供丰富,结肠癌肿生长快,瘤体大,故多数患者体表可扪及肿块,因此B正确。
8.正确答案 :C
解析:人类行为的主要特征是目的性(即计划性)、可塑性、差异性。
9.正确答案 :D
解析:政策是指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定规定。
10.正确答案 :C
解析:行为干预的方法主要有模仿、示范、行为脱敏、行为强化等。
11.正确答案 :C
解析:碳水化合物是最重要的供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产生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
12.正确答案 :C
解析:1.高位肠梗阻呕吐出大量胃液,丢失氢离子,病人出现代谢性碱中毒。【该题针对“基础知识-肠梗阻(病因及分类、病理生理、辅助检查)”知识点进行考核】
2.低位肠梗阻大量肠液积存在肠道,病人丢失大量碱性液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该题针对“基础知识-肠梗阻(病因及分类、病理生理、辅助检查)”知识点进行考核】
13.正确答案 :C
解析:手术器械包、硬式容器应平放;盆、盘、碗类物品应斜放,包内容器开口朝向一致;玻璃瓶等底部无孔的器皿类物品应倒立或侧放;纸袋、纸塑包装应侧放;利于蒸汽进入和冷空气排出。
14.正确答案 :B
解析:护理目标管理的步骤是目标制定阶段、目标实施阶段、目标成果评定阶段。
15.正确答案 :C
解析:急性再障(又称重型再障),临床较少见,起病急、发展快,早期常以出血和感染表现为主,贫血多呈进行性加重。慢性再障较多见,起病及进展缓慢,贫血往往是首发和主要表现,出血较轻。
16.正确答案 :A
解析:大量呕血患者一般需暂禁食。如为消化性溃疡出血,可在止血后24小时给予温流质饮食;消化性溃疡少量出血,一般不需禁食,可摄入少量流质饮食,以中和胃酸,减少饥饿性胃肠蠕动,有利止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需禁食时间较长,一般于出血停止48~72小时后可先试给半量冷流质饮食。
17.正确答案 :A
解析: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指个体对罹患某疾病的严重性的看法,包括人们对疾病引起的临床后果(如痛苦、疼痛、伤残、死亡等)的判断以及对疾病引起的社会后果(如工作烦恼、失业、家庭和社会关系受影响等)的判断。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过高或过低均会阻碍个体采取健康行为。只有对疾病的严重性具有中等程度的判断,只才能够促进个体采纳健康行为。当个体认识到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之后,会感到疾病对自身的威胁,从而促使其摒弃不健康的行为,采取健康的行为。
18.正确答案 :C
解析:不伤害原则指在诊治过程中不使患者的身心受到损伤,这是医务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利原则是指医务人员的诊治行为以保护患者的利益、促进患者健康、增进其幸福为目的;尊重原则是指医务人员要尊重患者及其做出的理性决定;医疗公正系指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平等合理享受卫生资源或享有公平分配的权利,享有参与卫生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的权利。而保护患者的隐私属于医学伦理原则中的尊重原则,故选C。
19.正确答案 :A
解析:新生儿食管长约10cm,1岁时11~12cm,5岁时16cm,学龄儿童20~25cm。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知识点进行考核】
20.正确答案 :A
解析:1.时间因素又称历史因素。是指在健康教育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的、可能对目标人群产生影响的事件,如与健康相关的公共政策的颁布、重大生活条件的改变、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等。
2.测量者因素:在评价过程中,测试这本身的态度、工作人员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及目标人群的成熟型对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均有影响。测量者的态度和行为使目标人群受到暗示,并按照测量者的希望进行表现。
3.回归因素是指由于偶然因素,个别被测试对象的某特征水平过高或过低,但在以后的测试中可能会恢复到原有的实际水平的现象。
4.选择因素在评价阶段,如果干预和对照组选择不均衡,可引起选择偏倚,从而影响观察结果的正确性。但在评价中,可以通过随机化或配对选择的方法防止或减少选择偏倚对评价结果正确性的影响。
查看答案 点击下载本科目所有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