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宝典发布理化检验技术副高卫生高级职称冲刺密卷分析(D9),更多理化检验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1. [单选题]固体吸附剂采样后,用溶剂解吸分析的最大缺点是
A. 溶剂污染环境
B. 溶剂用量大
C. 进样量只占溶剂量很小的一部分,使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下降
D. 溶剂解吸不完全
E. 溶剂成分复杂,峰多
2. [单选题]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0.1mol/L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时,选用下列哪种指示剂
A. 酚酞
B. 甲基橙
C. 甲基黄
D. 甲基红
E. 石蕊
3. [单选题]重量分析中,关于恒重的叙述哪种是正确的
A. 恒重前后两次重量相差不超过0.2mg即为恒重
B. 恒重前后两次重量相差不超过0.02mg即为恒重
C. 前后两次重量相差不超过0.02mg即为恒重
D. 前后两次重量相差不超过0.2mg即为恒重
E. 恒重前后两次重量相差不超过2mg即为恒重
4. [单选题]预防钩体病赫氏反应的措施是
A. 减少青霉素用量
B. 同时使用氢化可的松治疗
C. 给药途径采用肌内注射
D. 给药途径采用静脉滴注
E. 改用其他抗生素治疗
5. [单选题]评价采集气溶胶的采样效率时有两种表示方法,目前大气监测中一般采用
A. 流量采样效率
B. 浓度采样效率
C. 总采样效率
D. 体积采样效率
E. 质量采样效率
6. [单选题]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关系密切的物质是
A. 碘
B. 氟
C. 硒
D. 甲基汞
E. 镉
7. [单选题]了解垃圾堆肥肥料质量好坏的方法是
A. 测定速效氮含量
B. 测定全氮含量
C. 测定氨氮含量
D. 测定有机碳含量
E. 测定全氮、速效氮和全磷、钾含量
8. [单选题]测定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水样,采集后应
A. 4℃保存,24h内测定
B. 4℃保存,1周内测定
C. 4℃保存,3d内测定
D. 4℃保存,12d内测定
E. 室温保存,24h内测定
9. [单选题]在放热反应中,温度增加10℃将会
A. 不影响反应
B. 不改变反应速度
C. 降低平衡常数
D. 使平衡常数减半
E. 使平衡常数增加一倍
10. [单选题]不适合于糖精钠测定的方法是
A. 高效液相色谱法
B. 薄层色谱法
C.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法
D. 离子选择电极法
E. 微机极谱法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不能测定的氨基酸是下列哪种测定方法是食品中镉的国标分析方法中第一法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通常为与天平灵敏性有关的因素是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得尿铅浓度为100μg/L,同时,用蒸馏法去除
实验室测汞方法的检出浓度为0.01μg/g,某化妆品的检验报告上的结果和结论如下,最好选用用甲醛肟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锰含量时,水中某些金属离子会与甲醛肟形成络合物,主要取决于以下哪些是影响杂交速率和杂化分子稳定性
从现场采样到实验室需要一段时间,由于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作用,水样中的各组份可能发生改变,下列哪几项要求在现场测定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空气中的三氧化铬,以微孔滤膜采样,由于铬与高氯酸会生成铬酰氯,温度高后
固体废弃物样品经105℃烘烤、粉碎后,适合分析的项目是制备好的试样应贮存于什么容器中,并贴上标签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铅的原理,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在电位分析法中,电极的标准电位是指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的内容包括哪3项脂肪酸败的机制包括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弃物浸出毒性试验方法标准中所用溶剂的pH值为为了测定红细胞中某一化合物的含量,下列采血方法中正确的是测试设备的数量
测试设备的性
作为卫生检验的标准方法,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包括露点渗透压仪的特点有采集颗粒物前,玻璃纤维滤膜必须经高温炉灼烧,之后放于天平室的干燥器中平衡灼烧的温度和平衡的时间为减压干燥法测定食品中的水分不适用于下列哪
《化妆品卫生规范》中规定的铅的测定方法是硫胺素属于以下哪项可以作为判断油脂酸败的指标两容器大小同样,一个充满氢气,在常压下,它们含有同样的在下列各组物质中,两种物质均有剧毒的是测定骨中钙的浓度,应选择下列
自动生化分析仪常用的分析方法有采用聚酰胺吸附法测定人工合成色素的最适宜pH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终点分析法 #
连续监测法 #
比浊测定法#
反射光度法#
原子吸收法4~6#
1~2
7
7~9
9~11氧化剂得到电子,具有氧化
生化自动分析中获得单色光的方式有下列哪种食物含碘量最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一般采用火焰光度检测器测定的是使用干涉滤光片 #
采用单色光光源
使用全息反射式光栅 #
使用蚀刻式凹面光栅#
使用氢
需加入滤料采集气溶胶的机制包括下列水质指标中不属于化学指标的是毛细管区带电泳#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毛细管筛分电泳#
亲和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一氧化碳
苯
铅
多环芳烃#
以上均是原子的电子跃迁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