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宝典发布副高职称考试宝典中医骨伤科副高冲刺密卷部分答案(Q5),更多中医骨伤科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1. [单选题]女性,14岁,右小腿酸痛2个月,进行性加重近1周,疼痛难忍,夜间尤其明显,伴发热38℃。体格检查:右胫骨中段膨隆,压痛,局部皮温增高。X线片显示胫骨中段骨质破坏,骨膜呈葱皮样改变。应采取哪一种治疗最有效( )
A. 化疗药物治疗
B. 放射治疗
C. 截肢+化疗
D. 放射治疗+截肢
E. 病段切除,灭活再植
2. [多选题]由于桡神经损伤而引起的手的功能障碍表现为
A. 腕下垂
B. 第4、5指屈曲不全
C. 第1、2指不能屈曲
D. 拇指不能对掌
E. 拇指不能外展和背伸
3. [单选题] 肩周炎的好发年龄段是
A. 20岁以下
B. 20~30岁
C. 30~40岁
D. 50岁以上
E. 30岁以上
4. [多选题]栀子豉汤证见“饥不能食”的病机是( )
A. 胃热阴虚
B. 热扰胸膈
C. 脾失健运
D. 胃气呆滞
E. 胃虚肠实
5. [单选题]骨折达到临床愈合一般约需( )。
A. 2~3周
B. 3~4周
C. 4~5周
D. 4~6周
E. 4~8周
6. [多选题]提示血液浓缩,血容量不足的标志是
A. 血小板升高
B. 红细胞升高
C. 血红蛋白升高
D. 血细胞比容增加
E. 出凝血时间延长
7. [单选题]身热,头痛,恶寒,无汗,口苦,心烦,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
A. 银翘散加杏仁、滑石、薏苡仁、通草
B. 清营汤加豆豉、薄荷、牛蒡子
C. 银翘散加生地、麦冬、丹皮、赤芍
D. 黄芩汤加葛根、蝉衣、薄荷
E. 羚角钩藤汤加大黄、生石膏
8. [多选题]冻疮症见时时寒战,四肢厥冷,感觉麻木,意识模糊,蜷卧嗜睡,呼吸微弱,甚至神志不清,舌淡紫苔白,脉微欲绝。内治方剂是
A. 当归四逆汤
B. 四逆加人参汤
C. 人参养荣汤
D. 桂枝加桂汤
E. 参附汤
9. [单选题]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基础是( )。
A. 热毒
B. 损伤
C. 正虚
D. 风寒之邪入侵
E. 痰瘀
10. [单选题]湿温,症见灼热烦躁,便下鲜血,舌质红绛,苔腻剥脱,治宜
A.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B. 犀角地黄汤合白虎汤
C. 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D. 黄土汤加独参汤
E. 犀地清络饮合生脉散
下列哪些是虚劳病证治部分提出的证型( )《金匮要略》中用以攻逐饮邪的方剂是( )不能归属于五脏的肿瘤是属于损伤后期的治法为肩关节脱位首选的整复手法是( )。应用麦门冬治疗胃阴虚溃疡病,其临床特点应具备
落枕常见的中医的证型有 触诊肿块的内容包括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治宜 关于手外伤清创术的处理原则,叙述错误的是风寒型#
风热型
瘀滞型#
肾虚型
脾虚型 部位#
大小#
形态#
硬度#
边界#调胃承气汤
导赤承
骨关节结核在中医学中称为( )。处理有移位的肱骨干骨折时临床上最常见的髌骨骨折是( )。以下哪些骨折多是由于肌肉的强烈收缩所造成下列哪些不是二期梅毒的诊断依据下列五脏配合关系中,用肱骨髓内针固定
小夹板
骨关节结核属于中医学中的( )。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发病急骤,小便微难而口不渴,脉沉缓,其治疗宜用休梅克线正常时应:咳作为主证、或然证可见于。 临床上四肢骨骨折的发病率最高的是“虚则补之,导致
应作下肢骨牵引原文"发汗,病不解,虚故也,叙述错误的是锁骨骨折发生在哪个部位最易误诊?( )大头瘟头面红肿疼痛的病机是 骨痨
关节流注#
附骨痈
附骨疽
附骨痰 减压病
白血病#
强直性脊柱炎
血红
椎体压缩部分占椎体高度的1/2属于:良性骨肿瘤的肿块常常表现为( )。造成骨折的外来暴力包括 抗结核药的治疗原则是冻疮的命名方法是以下疾病属于中医"痰"的范畴的是伤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 )肋骨骨折的整复
骨伤科以八纲辨证为准则的代表著作是:《金匮要略》指出阳毒为病,其临床表现是( ) 大骨节病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坚硬紫色,累累青筋,盘曲若蚯蚓状者。属于《千金要方》
《医宗金鉴》
《正体类要》#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一部有价值的骨伤科专书是: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易并发牵引治疗颈椎病的作用不正确的是:穿山甲可用于治疗不属于内固定治疗适应证的是:五行相克的关系中,怒"所胜"的情志是建筑工人由高空
平素健康,近3个月来有刺激性咳嗽,边缘不整呈分叶状,过了几天后,感右手拇指末节肿胀疼痛,伴发热、恶寒等症状。其致病因素为指屈肌腱腱鞘炎临床表现主要有( )与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直接相关的是脊髄横贯性损伤,可
破伤风的中医治则是"太阳病,十日巳去,脉浮细而嗜卧者"说明下列娜些证候类型属于中焦证候( )《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息风镇痉#
滋水涵木
清热解毒#
疏风通络
平肝潜阳病入阳明
病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