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宝典发布急诊医学副高高效提分考试试题(K5),更多急诊(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1. [多选题]胸痹的主要辨证分型有( )
A. 心血瘀阻
B. 寒凝心脉
C. 痰浊闭阻
D. 心肾阴虚
E. 阳气虚衰
2. [多选题]手少阳三焦经所主治的病证有( )
A. 遗尿
B. 小便不利
C. 咽喉肿痛
D. 耳鸣耳聋
E. 水肿
3. [单选题]男性,65岁,患动脉硬化8年。晨起发现左侧肢体无力,意识清楚,心脏听诊无异常,脑脊液正常。首先考虑诊断为
A. 脑出血
B. 蛛网膜下腔出血
C. 脑血栓形成
D. 脑栓塞
E. 脑肿瘤
4. [单选题]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下列治疗方法不正确的是
A. 脱离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B. 鼻管吸氧,严重者高压氧舱疗法
C. 防治脑水肿
D. 防治肺部感染
E. 首先注射苏醒剂
5. [单选题]关于低镁血症,叙述正确的是
A. 低镁血症血清镁<1.0 mmol/L
B. 低镁血症的临床症状是特异性的
C. 血镁水平是镁缺乏的敏感指标
D. 血镁水平正常,肯定不存在镁缺乏
E. 低镁血症可同时存在其他电解质紊乱,而被忽略
6. [多选题]下列哪些因素能促发晕动病 ( )
A. 通风不良
B. 睡眠不足
C. 过度疲劳
D. 饱餐
E. 不悦气味
7. [单选题]患者女,18岁,未婚,于停经2个月后阴道出血20余天未净,今晨突然晕倒,家属送来,平素月经周期为10+ d/2~6个月。体格检查:血压为90/60 mmHg,脉搏120次/min。肛诊:子宫正常大小,略软。B型超声宫腔内膜线无异常,血红蛋白50 g/L,尿妊娠试验(-),考虑此患者出血的最大可能性是
A. 黄体功能不全
B. 子宫内膜脱落不全
C. 无排卵型功血
D. 甲状腺功能亢进
E. 不全流产
8. [单选题]反映肺一次通气最大能力的是
A. 潮气量
B. 补吸气量
C. 肺活量
D. 。时间肺活量
E. 功能残气量
9. [单选题]海马沟回疝最典型的体征是
A. 双侧瞳孔散大,偏侧肢体瘫痪
B. 双侧瞳孔不等大,对侧肢体瘫痪
C. 双侧瞳孔缩小
D. 中枢性高热
E. 双侧肌张力增高
10. [单选题]"寒因寒用"的治疗法则是( )
A. 虚寒证用寒药
B. 实寒证用寒药
C. 假寒证用寒药
D. 假热证用热药
E. 虚热证用热药
胸痹的主要辨证分型有( )治疗痰饮的主方是( )大承气汤的药物组成是( )蛇咬伤患者局部伤口处理错误的是 ( )急性中毒患者,治疗上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心血瘀阻#
寒凝心脉#
痰浊闭阻#
心肾阴虚#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 )患者,女,80岁。全身水肿,气急,BP190/90mmHg,HR60次/分。给予口服利尿剂和降压药并监测尿量,正常成人24h尿量是 ( )下列经脉中,不与脏腑连属的是( )休克的最主要特征是毒鼠强中毒时主
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包括( )神门穴与内关穴均可主治的是( )胸部冲击伤最严重的并发症从腋下走出的经脉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感染治疗应首选属于理气剂的是( )月经提前,量少,质稠,颧赤唇红,手足
属于金元时期的医学家有( )下列关于心肺脑复苏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心肺复苏时使用碳酸氢盐的起始剂量正确的为 ( )淹溺的病理变化不包括张仲景
朱震亨#
李杲#
张从正#
刘完素#带氧气囊球罩设备的使用应仅限于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病毒性心肌炎病原学诊断中最具价值的依据是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是( )下列选项中,不属肝生理功能的是( )原发性脑出血后超早期脑水肿发生的机制是当归补血汤的药物组成是(
治疗热入营分证的主方是(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属( )关于唾液分泌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关于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不正确的是迷走神经兴奋可使心脏预防Ⅰ型变态反应所致哮喘发作宜选用糖尿病患者应用某些药物时会
热入营分证治疗时主要选用( )下列哪种情况可考虑溶栓治疗 ( )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最多见于(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白虎汤
小柴胡汤
五味消毒饮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Q波MI 12小时内#
非Q波M 6
心的病变反映于( )用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时,感寒痛甚,胸闷气短,自汗,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此胸痹应辨证为( )右关部
左关部#
左尺部
右尺部
左寸部增加药物的吸收
加快药物的分布
避免药物被胃酸破坏
避免
中医学辨证中,最基本的辨证方法是( )下列耳穴中,位于三角窝的是( )关于小肠的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气血津液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眼
神门#
耳尖
胃
降压沟小肠在消化期间存在周期性
中医学和西医学相比,最重视( )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肿瘤治疗中"扶正"的"正气"主要包括( )下列疾病中,不是手少阳三焦经所主证候的是( )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
异病同治
已病防病
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