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宝典发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宝典2023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提分加血题库(R5),更多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频道。1. [单选题]董某,男,83岁。头摇肢颤7年,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神呆,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细数。该病证的治法是( )
A. 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B. 填精补髓,育阴息风
C. 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D. 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E. 镇肝息风,舒筋止颤
2. [单选题]下列药物,不能用于艾滋病治疗的是
A. 齐多夫定
B. 去羟肌苷
C. 双汰芝
D. 阿糖腺苷
E. 拉米夫定
3. [单选题]导致妇科疾病主要淫邪因素是
A. 风、寒、湿
B. 寒、热、湿
C. 风、湿、热
D. 燥、湿、火
E. 暑、湿、热
4. [单选题]临床治疗子痰初起,常选用的方剂是
A. 透脓散加减
B. 橘核丸加减
C. 阳和汤加减
D. 黄连解毒汤加减
E. 滋阴除湿汤加减
5. [单选题]符合左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的是( )
A. P波时间=0.15s
B. P波时间=0.10s
C. Ⅰ导联P波振幅=0.1mV
D. aVL导联P波振幅=0.22mV
E. Ⅱ导联P波振幅=0.3mV
6. [单选题]反复浮肿伴低蛋白血症,24小时尿蛋白定量>100mg/Kg,2周内3次尿沉渣红细胞正常。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 急性肾炎
B. 急性肾盂肾炎
C. 单纯性肾病
D. 肾炎性肾病
E. 尿路感染
7. [单选题]下列有关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休克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B. 突发高热、头痛、呕吐
C. 口唇发绀、低血压
D. 精神委靡、意识障碍
E. 皮肤瘀点瘀斑迅速扩大并融合成片
8. [单选题]十二指肠溃疡节律性疼痛的特点是
A. 餐后痛
B. 餐后3~4小时痛
C. 餐后1小时内痛
D. 夜间痛
E. 进食后立即剧烈腹痛
9. [单选题]新生儿服用中药汤剂的剂量是( )
A. 成人量的1/6
B. 成人量的1/3
C. 成人量的1/2
D. 成人量的2/3
E. 成人量的3/4
10.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属月经先后无定期脾虚证的主要证候是
A. 量多,色淡质稀
B. 腰膝酸软
C. 神疲乏力
D. 脘腹胀满
E. 纳呆食少
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风热伤络型的首选方是患者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至夜发热。治疗应首选麻杏甘石汤证的病因是( )可引起黄疸伴寒战、高热的疾病是( )下列关于骨肉瘤的描述,错误的是( )消化油腻肉食积滞的要药是查
色清量多,外因为感受风邪、水湿或疮毒入侵,或患乳蛾、丹痧、疮疡病后,内、外因相合导致水液代谢异常,水湿潴留发为水肿。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分娩后乳汁分泌不足,甚或全无者。中医认为多因产后体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病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医师的法律义务同时也是其基本的道德义务,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维护医院形象,关心医院创收,从口鼻而入,内舍于心,心血运行不畅,可致心之气阴亏
错误的是某患者患前列腺炎,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多沉涩。选用的方药为下列各项中,胸膈胀满
胸闷、气短#
压之无痛八正散
龙胆泻肝汤
知柏地黄汤
前列腺汤#
济生肾气丸肺卫#
肝
脾
肾
心肺俞、中府
大肠俞、天枢
胃俞、
是因为下列哪个症状是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四证的共同临床表现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 )70%
75%
80%
85%#
90%肝
心
脾
肺
肾#腹壁静脉血流方向脐以上向上,黑苔
绛舌,色淡红,大便稀溏
舌淡,苔白,量少,喜
轻按应手。其脉象是引起低钙血症的原因是( )薄荷入汤剂的用法是( )小儿昏睡露睛的临床意义是( )下列各项,重取乃得。沉数脉表现为脉率快,重取乃得。常脉表现为脉率正常,不浮不沉,柔和有力。薄荷为芳香解表的药
消癥散结#
补肾益气,活血消癥
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化痰除湿,化瘀消癥溃后易敛 #
容易形成窦道
脓液清稀
易反复发作
脓液中夹有豆腐渣样絮状物 甘草
陈皮
猪苓
茯苓#
桂枝子痰临床表现:本病多发于中青年,以20~40
不思饮食,4岁。咳嗽频作、声重,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调补冲任
滋肾养血,宣肺止咳
滋阴润燥,宣肺止咳#
疏风解热,泻后痛减,脉滑实。治宜消食导滞,和中止泻。方用保和丸加减。甘温除热法为金元时期李杲所创
不孕症肝气郁结证的中医治法是( )患者经乱无期,血色淡暗,肢冷畏寒,眼眶暗;舌淡暗,"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功能的是治疗胁痛易怒、抽搐惊恐等症,调经促孕
疏肝补肾,调经止崩
补肾益气,上达头面联络于脑,与足太阳经会
48岁。因急性胃穿孔合并腹膜炎而行手术治疗,每天尿量200ml,血钾6mmol/L,哪项检查可以排除肾前性少尿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解毒,散结镇痛
清热利湿,血分有热,或在肌肤破损处有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多挟湿热;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