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
A. 水
B. 电解质
C. 凝血因子Ⅰ
D. 白蛋白
E. 红细胞
2. [单选题]以下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药物是
A. 卡马西平
B. 氯霉素
C. 呋喃唑酮
D. 司可巴比妥
E. 红霉素
3. [单选题]下列有关多巴胺(DA)受体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DA受体分布与α受体相同
B. DA受体激动时肾、肠系膜血管舒张
C. DA受体激动时肾、肠系膜血管收缩
D. DA受体只存在于外周血管
E. DA受体激动时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4. [单选题]下列溶剂中可以与水混溶的是
A. 乙酸乙酯
B. 丙酮
C. 乙醚
D. 氯仿
E. 苯
5. [单选题]服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后,应尽量多饮水主要是因为
A. 该药物呈水溶性,多饮水容易吸收
B. 该类药物肾毒性很强
C. 该类药物肝毒性很强
D. 该类药物主要经肾小球滤过排出
E. 多喝水加快药物排泄,减小肾毒性
6. [单选题]使蛋白质分子在280nm具有光吸收的最主要成分是
A. 丝氨酸的羟基
B. 半胱氨酸的巯基
C. 苯丙氨酸的苯环
D. 色氨酸的吲哚环
E. 组氨酸的咪唑环
7. [单选题]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属于
A. 被动转运
B. 主动转运
C. 单纯扩散
D. 易化扩散
E. 吞噬作用
8. [单选题]表观分布容积可以表示
A. 药物在体内吸收的程度
B. 药物在体内消除的快慢
C. 药物体内分布的程度
D. 药物在体内蓄积的程度
E. 药物在体内排泄的快慢
9. [单选题]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
A. 剂型
B. 制剂
C. 方剂
D. 药剂
E. 药品
10. [单选题]与混悬剂微粒沉降速度无关的因素是
A. 混悬剂的黏度
B. 混悬微粒密度
C. 混悬微粒的粒径
D. 混悬剂的给药途径
E. 分散介质的密度
1.正确答案 :C
解析:血液凝固后血凝块收缩,释放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Ⅰ)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血清与血浆最大的区别。
2.正确答案 :C
解析:呋喃唑酮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为硝基呋喃类抗菌药。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包括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金葡菌、粪肠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霍乱弧菌、弯曲菌属、拟杆菌属等,在一定浓度下对毛滴虫、贾第鞭毛虫也有活性。其作用机制为干扰细菌氧化还原酶从而阻断细菌的正常代谢。
3.正确答案 :B
解析:多巴胺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使肾及肠系膜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及钠排泄量增加; ⑵ 小到中等剂量(每分钟按体重2-10ug/㎏),能直接激动β1受体及间接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自储藏部位释放,对心肌产生正性应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及心搏量增加,最终使心排血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脉压可能增大,舒张压无变化或有轻度升高,外周总阻力常无改变,冠脉血流及耗氧改善; ⑶ 大剂量时(每分钟按体重大于10ug/㎏),激动α受体,导致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及尿量反而减少。由于心排血量及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致使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增高。① 对心脏β1受体激动,增加心肌收缩力作用强的多; ② 由于增加肾和肠系膜的血流量,可防止由这些器官缺血所致的休克恶性发展。在相同的增加心肌收缩力情况下,致心律失常和增加心肌耗氧的作用较弱。
4.正确答案 :B
解析:良好溶剂的选择应遵循“相似相溶”的规律,根据溶剂的极性,被提取成分及共存的其他成分的性质来决定,同时兼顾考虑溶剂是否使用安全、易得、价廉、浓缩方便等问题。可以与水混溶的溶剂应为极性溶剂,上述选项中除了丙酮为极性溶剂外其余均为非极性溶剂,本题选B。
5.正确答案 :E
解析:肾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以原形由肾脏排泄,并可通过细胞膜吞饮作用使药物大量蓄积在肾皮质,故可引起肾毒性。轻则引起肾小管肿胀,重则产生肾小管急性坏死,但一般不损伤肾小球。肾毒性通常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等,严重时可产生氮质血症和导致肾功能降低。肾功能减退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血浆浓度升高,这又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伤和耳毒性。各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取决于其在肾皮质中的聚积量和其对肾小管的损伤能力,多喝水加快药物排泄,减小肾毒性。
6.正确答案 :D
解析:答案:D。色氨酸、酪氨酸以及苯丙氨酸在280nm波长附近有吸收峰,但色氨酸的最强,苯丙氨酸最弱,其他氨基酸在该处元吸收。
7.正确答案 :B
解析:答案:B。主动转运消耗能量,需要借助载体蛋白,逆电化学梯度运输。
8.正确答案 :C
解析: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和血药浓度的比值为表观分布容积(Vd)Vd值的大小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以及组织结合程度。Vd值大表示药物分布广或组织摄取多;Vd值小,则提示组织内药量少。水溶性大或与血清蛋白结合率高,如水杨酸、青霉素类及磺胺类等药物,不易进入组织,其Vd值常较小;反之,氨基糖苷类药物,其Vd值则较大。
9.正确答案 :A
解析:剂型指方剂组成以后,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尼莫地平有片剂和注射剂,不同剂型有不同的使用特点,同一种药物剂型不同,作用有时也不同
10.正确答案 :D
解析: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混悬剂中的微粒受重力作用产生沉降时,其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式中,V—为沉降速度,cm/s;r—为微粒半径,cm;ρ1和ρ2—分别为微粒和介质的密度,g/ml;g—为重力加速度,cm/s2;η—为分散介质的粘度,泊=g/cm?s,l泊=0.1Pa?s。由Stokes公式可见,微粒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平方、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粘度成反比。混悬剂微粒沉降速度愈大,动力稳定性就愈小。增加混悬剂的动力稳定性的主要方法是:①尽量减小微粒半径,以减小沉降速度;②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以减小固体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这就要向混悬剂中加入高分子助悬剂,在增加介质粘度的同时,也减小了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同时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性。混悬剂中的微粒大小是不均匀的,大的微粒总是迅速沉降,细小微粒沉降速度很慢,细小微粒由于布朗运动,可长时间悬浮在介质中,使混悬剂长时间地保持混悬状态。
查看答案 点击下载本科目所有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