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抗癫痫药物的用药治疗原则哪项是错误的?( )
A. 药物的选择主要决定于痫性发作的类型
B. 口服药物剂量均自低限开始
C. 效果不佳时亦可暂不增量,如不能控制再渐增量
D. 停药必须通过缓慢减量
E. 出现不良反应时不论其轻重,任何药物均应马上停用
2. [单选题]关于脑脊液蛋白电泳,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前白蛋白在神经系统炎症时降低,变性病时增高
B. β球蛋白增高见于肌萎缩侧索硬化和退行性变
C. α球蛋白增高主要见于CNS感染早期
D. 白蛋白降低常伴γ球蛋白降低
E. γ球蛋白增高见于脱髓鞘疾病和CNS感染
3. [单选题]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那项表述是不正确的( )。
A. 可用更昔洛韦治疗
B. 可用阿昔洛韦治疗
C. 待病毒学确诊后应用抗病毒药物
D. 对症治疗如物理降温、脱水降颅压等
E. 重症病人支持疗法、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等
4. [单选题]关于癫痫部分性发作,错误的是( )。
A. 发作开始呈部分性
B. 意识可以不丧失
C. 脑电图可从局部脑区开始的异常痫样放电
D. 脑电图开始全导棘慢复合波
E. 可泛化到全身性发作
5. [单选题]高血压脑病最合适的有效治疗是( )。
A. 硝普钠静脉应用
B. 硝普钠和20%甘露醇静脉应用
C. 20%甘露醇静脉应用
D. 肌注苯巴比妥
E. 口服利舍平
6. [单选题]复杂部分性发作的特征是( )。
A. 发作性昏睡
B. 发作性抽搐及意识障碍
C. 发作性精神症状可伴有自动症及意识障碍
D. 持续存在的精神异常并且发作性加重
E. EEG上易发现棘慢波
7. [单选题]下列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活动是( )。
A. 发生器电位
B. 感受器电位
C.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D.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E. 峰电位
8. [单选题]橄榄桥脑小脑变性( )。
A. 累及脊髓后索和后根
B. 累及脊髓后角基底部
C. 累及脊髓后索、脊髓小脑束、皮质脊髓束
D. 累及橄榄核、桥脑基底部、小脑半球
E. 累及脊髓后索、侧索
9. [单选题]中脑病变( )。
A. 眩晕、眼震、同侧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受累和共济失调
B. 同侧共济失调,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
C. 对侧半身深感觉和浅感觉障碍、疼痛和感觉过度
D.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E. 交叉性深感觉障碍
10. [单选题]癫痫大发作( )。
A. 意识丧失是由于大脑半球弥散性损害
B. 意识丧失是由于上行网状结构供血不足
C. 意识丧失是由于广泛性发作性脑功能紊乱
D. 意识丧失是由于广泛性一过性大脑供血不足
E. 意识丧失是由于间脑压迫性病变
11. [单选题]Babinski征( )。
A. 足趾均屈曲
B. 足趾均不动
C. 下肢各关节均屈曲
D. 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分开
E. 拇趾跖屈
12. [单选题]脑卒中最重要的和独立的危险因素是( )。
A. 高血压
B. 心脏病
C. TIA和脑卒中史
D. 高脂血症
E. 糖尿病
13. [单选题]强烈的疼痛刺激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 )。
A. 嗜睡
B. 意识模糊
C. 昏睡
D. 浅昏迷
E. 深昏迷
14. [单选题]新生儿小于CA28周的脑电图特征( )。
A. 暴发段的脑波特点为弥漫性不规则的间歇性0.3~1Hz、100~3002μV慢活动
B. 可见不规则各种波的暴发
C. 低电压的间隔时间逐渐缩短
D. 颞区出现短暂的5~7Hz的锯齿状波暴发
E. 低平段为5~152μV的低波幅慢波
15. [单选题]检查面神经不包括( )。
A. 闭眼
B. 皱额
C. 鼓腮
D. 咀嚼
E. 示齿
16. [单选题]内脏活动中枢位于( )。
A.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B. 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C.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D. 颞横回
E. 边缘叶
17. [单选题]患儿男,2岁。惊厥,脑电图背景告受检者信息中,是病史中出现两次热性活动偏慢,在EEG报最应特别指出的因素是( )。
A. 热性惊厥发作表现
B. 热性惊厥家族史
C. 癫痫家族史
D. 最后一次热性惊厥发生的日期
E. 最后一次热性惊厥的持续时间
18. [单选题]左侧舌肌萎缩伴肌束震颤,伸舌偏左,右侧上下肢中枢性偏瘫( )。
A. 左侧延髓
B. 右侧延髓
C. 左侧桥脑
D. 右侧桥脑
E. 左侧大脑半球
19. [单选题]下列判定神经递质的条件中,错误的是( )。
A. 突触前神经元能合成该递质
B. 合成的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内,兴奋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C. 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作用,并可被相应的酶破坏或被回收
D. 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该递质的作用
E. 突触前神经末梢只能释放一种递质
20. [单选题]Guillain-Barre综合征最具有特征性表现的是( )。
A. 末梢型感觉障碍
B.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C. 病前感染史
D. 神经根性疼痛
E. 四肢驰缓性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