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宝典发布副高级卫生考试宝典2023烧伤外科医学副高职称历年真题及答案(Q8),更多烧伤外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1. [多选题]五苓散的药物组成是( )
A. 茯苓
B. 猪苓
C. 泽泻
D. 白术
E. 桂枝
2. [多选题]处理电烧伤创面时,正确的是
A. 积极清除坏死组织
B. 电烧伤患者应在循环稳定后及时行探查术
C. 腹部、躯干电烧伤处理创面同时应注意有无骨折、内脏损伤等复合伤
D. 尽可能多保留健康组织及间生态组织,及早修复创面
E. 肌腱、神经和血管应保留
3. [多选题]冻结性冷伤的急救 ( )
A. 局部火烤
B. 静脉输入的液体可加温
C. 尽快脱离寒冷环境
D. 伤肢浸于40℃温水
E. 以冰、雪擦伤部
4.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是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别的是( )
A. 恶寒发热的孰重孰轻
B. 渴与不渴
C. 咽喉疼痛与否
D. 舌苔的黄与白,脉象的数与不数
E. 头痛身疼与否
5. [单选题]烧伤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
A. 精神紧张
B. 血浆体液丢失
C. 感染
D. 应激反应
E. 心功能不全
6. [多选题]内伤发热的特点为( )
A. 发热缓慢
B. 病程较长
C. 不恶寒或怯冷得衣则解
D. 发热时发时止或发有定时
E. 时伴有自汗或盗汗
7. [单选题]烧伤创面不能准确判断深二度或三度时,应采取
A. 早期切痂
B. 蚕蚀脱痂
C. 分期切痂
D. 削痂
E. 以上都不是
8. [单选题]男,30岁,不慎电击伤右腕部,查体见右腕屈侧5.0cm×5.0cm大小创面,屈指浅肌腱外露,该创面应如何修复
A. 全厚皮片移植修复
B. 刃厚皮片移植修复
C. 中厚皮片移植修复
D. 皮瓣移植修复
E. 超薄皮片移植修复
9. [多选题]Clq减低可见于
A. 骨髓炎
B. 过敏性紫癜
C. 肾病综合征
D. SLE
E. 类风湿关节炎
10. [单选题]烧伤病人,体重:50kg,烧伤面积:Ⅰ度10%,Ⅱ度30%,Ⅲ度20%。按Evans公式计算,伤后第1天的前8小时内应补晶体和胶体液为( )。
A. 晶体940mL,胶体940mL
B. 晶体1250mL,胶体1250mL
C. 晶体1880mL,胶体630mL
D. 晶体900mL,胶体900mL
E. 晶体1000mL,胶体1000mL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 )入院记录应在入院后多长时间内完成引起人类性传播疾病的病毒是恶露不尽的病因病机是( )原发性痛经#
生理性痛经
病理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
混合性痛经24小时#
30分钟
12小时
8小时
6小时人
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银翘散的药物组成是( )休克时,5~10分钟快速静滴等渗盐水250ml后,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则提示( )。烧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初期的治疗措施包括解释生理现象#
解释病理传变#
指导诊断疾
中医学"治未病"是指( )下列选项中,属于胃痛常见病因病机的有( )重症创伤的标准有哪些下列选项中,不是胸痹治疗方法的是( )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不会发生未病先防#
治标治本
正治反治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当前大面积烧伤病人主要的死亡原因严重烧伤病人营养评价不包括对污染较重的兽咬伤伤口清创后暂不缝合,观察2~3天后如无明显感染,
属于金元时期的医学家有( )根据九分法,成人双下肢(不含臂部)占人体体表总面积的( )。烧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原则是脊柱前凸常见的原因有浓硫酸烧伤后,最佳的现场紧急处理方法为 ( )张仲景
朱
患者因体质虚弱,B超检查胆总管及肝内胆管均不扩张,下一步检查宜采取所谓维生素依赖性蛋白包括不属于胃镜检查的并发症是头痛实证的常见证型有( )下列哪项不是暴露疗法的适应证烧伤引起的病理改变主要取决于成年患
可选择检测的肿瘤标志物救治大面积三度烧伤的有效方法是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要点包括( )人体血行停止,心与脉的搏动消失,生命也随之终结,是因为( )成年女性双足烧伤面积占人体体表面积 ( )以下哪项不适合
可以治疗偏头痛及瘰疬的是( )虚证胁痛的治疗不宜采用( )处理电烧伤创面时,正确的是大面积烧伤休克救治的中心环节是患者胃痛,大便不爽,脉滑。其治法是( )电烧伤创面早期皮瓣修复原则包括有关切痂疗法的描
中医学辨证中,最基本的辨证方法是( )烧伤休克的特殊监测指标包括提示诊断肺气肿的最有价值的肺功能检测指标是患者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其治法是( )气血津液辨证
中医学和西医学相比,且多人同时发病,症状相类,当以银翘散加以下药物中的( )临床上休克复苏最常用的监测指标是( )。胃肠内营养包括小儿烧伤后液体复苏,核酸为DNA的有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
异病同治
已病防病
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