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主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的方剂是
A. 栝蒌薤白白酒汤
B. 栝蒌薤白半夏汤
C. 枳实薤白桂枝汤
D. 乌头赤石脂丸
E. 桂枝生姜枳实汤
2. [单选题]一种药物的毒性烈性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这种配伍关系是
A. 相恶
B. 相杀
C. 相畏
D. 相须
E. 相反
3. [单选题]甲型肝炎病毒具有哪些特点
A. 是DNA病毒
B. 黑猩猩和狨猴易感,但不能传代
C.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易形成慢性携带
D. 在细胞培养中HAV引起细胞病变
E. 只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4. [单选题]目赤肿痛之外感风热者,宜配用
A. 鱼腰、球后
B. 少商、上星
C. 行间、侠溪
D. 血海、膈俞
E. 列缺、照海
5. [单选题]无瘢痕灸多用于治疗
A. 阳痿早泄
B. 风寒痹痛
C. 肺痨瘰疬
D. 虚寒病证
E. 疮疡久溃不敛
6. [单选题]《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肾为
A. 阴精之本
B. 封藏之本
C. 阳气之本
D. 先天之本
E. 罢极之本
7. [单选题]与申脉穴内外相对的穴位是
A. 太溪
B. 照海
C. 悬钟
D. 大钟
E. 然谷
8. [单选题]个体的心理健康主要从以下哪一项表现出来
A. 良好的人际关系
B. 敏捷的思维
C. 仔细、沉着
D. 慷慨、大方
E. 以上都不是
9.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八法”内容的是
A. 汗法、吐法
B. 下法、清法
C. 宣法、通法
D. 清法、补法
E. 和法、温法
10. [单选题]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应该
A. <0.25mV
B. <0.3mV
C. <0.2mV
D. <0.4mV
E. <0.1mV
11. [单选题]既能化痰,又能降肺胃气逆的药物是
A. 前胡
B. 苏子
C. 白芥子
D. 白前
E. 旋覆花
12. [单选题]研究发现进食障碍与下列哪项密切相关
A. 品行障碍
B. 焦虑障碍
C. 学习障碍
D. 精神分裂症
E. 智力正常
13. [单选题]善于治疗肝气郁滞之痛经,人称“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的药物是
A. 香附
B. 木香
C. 佛手
D. 青皮
E. 香橼
14. [单选题]柔痉的治疗选方为
A. 调胃承气汤
B. 葛根汤
C. 防己黄芪汤
D. 止痉散
E. 栝蒌桂枝汤
15. [单选题]人参入汤剂的用法是
A. 先煎
B. 后下
C. 包煎
D. 另煎
E. 泡服
16. [单选题]在胸部,距前正中线4寸循行的经脉是
A. 足太阴脾经
B. 足厥阴肝经
C. 足阳明胃经
D. 足少阴肾经
E. 手太阴肺经
17. [单选题]麻黄根与浮小麦共同的功效是
A. 止泻
B. 止咳
C. 止遗
D. 止汗
E. 止血
18. [单选题]光明穴位于
A. 在面部,目外眦旁,眶外缘处
B. 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C. 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D. 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E. 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19. [单选题]患者男,60岁。头晕目眩,泛泛欲吐,兼见心悸失眠、面色不华,纳呆腹胀,舌淡,苔薄白润,脉弱。治疗应当在主穴基础上加用
A. 脾俞、气海
B. 悬钟、太溪
C. 肾俞、足三里
D. 三阴交、足三里
E. 中脘、内关
20. [单选题]“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用何方治疗
A. 理中丸
B. 五苓散
C. 小青龙汤
D. 苓桂术甘汤
E. 十枣汤
1.正确答案 :B
2.正确答案 :C
3.正确答案 :E
解析:1.甲型肝炎病毒(HAV)
属微小RNA病毒科,人类嗜肝RNA病毒属。
HAV的抗原性较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
重要考点:抗体——IgM、IgG
IgM抗体多于起病早期产生,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型抗体可长期存在,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重要考点:抗体——IgM、IgG
4.正确答案 :B
解析: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泻风热,消肿定痛。以手阳明、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睛明 太阳 风池 合谷 太冲
配穴 风热者,加少商、上星;肝胆火盛者,加行间、侠溪。
操作 毫针泻法。少商、太阳、上星点刺出血。
5.正确答案 :D
解析: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太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6.正确答案 :B
解析: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7.正确答案 :B
解析:照海 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
定位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 ①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④小便频数,癃闭。
操作 直刺0.5~0.8寸。
8.正确答案 :A
9.正确答案 :C
解析:常用治法
程氏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发散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等而有表证者。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证。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通泻大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证。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其中,和解之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证属半表半里者;调和之法适用于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此外,尚有和营卫、和胃气等,亦属和法范畴。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方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热证、火证、热甚成毒以及虚热等。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脏腑之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
10.正确答案 :A
解析:P波
形态: Ⅰ、Ⅱ、aVF↑,aVR↓
振幅: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时限:≤0.11s
胸前导联—反映水平面情况
P-R间期:0.12~0.20s
QRS波 正常人的胸导联,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至最大,S波逐渐变小甚至消失。
时限:0.06~0.10s
V1、V2导联:为RS型,R/S<1、RV1<1.0mV,反映右心室电位变化。
V5、V6导联呈QR、QRS、RS型,R/S>1、RV5<2.5mV,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
Q波深度:除avR可以出现较深的Q波外,其深度<同导联R波的1/4,时间<0.04s ;V1、V2导联不可能出现Q波。
ST段:下移<0.05mV,抬高除V1~V3导联<0.3mV,其余导联均<0.1mV。
T波:与主波方向一致,振幅<同导联R波的1/10。
11.正确答案 :E
12.正确答案 :B
13.正确答案 :A
解析: 香 附 理气调中,疏肝解郁,调经止痛
14.正确答案 :E
15.正确答案 :D
16.正确答案 :C
解析: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
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前正中线旁开四寸)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17.正确答案 :D
18.正确答案 :E
19.正确答案 :A
20.正确答案 :A
查看答案 点击下载本科目所有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