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柴胡证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的产生机制主要是
A. 血弱气弱,腠理开
B. 藏府相连,邪高痛下
C. 邪气与正气相搏于胁下
D. 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
E. 邪气与正气相搏于腠理
2. [单选题]治疗肾绞痛湿热重者,宜加用
A. 太冲、侠溪
B. 委阳、阴陵泉
C. 太冲、丘墟
D. 三阴交、委阳
E. 至阳、阴陵泉
3. [单选题]草果的功效是
A. 温中燥湿,除痰截疟
B. 芳香化湿,和中止呕
C. 芳香化湿,健脾和胃
D. 化湿行气,温脾止泻
E. 燥湿健脾,温胃止呕
4. [单选题]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于病邪轻浅者,其治法是
A. 因而越之
B. 引而竭之
C. 减之
D. 彰之
E. 扬之
5. [单选题]足太阴经的"根"是
A. 至阴
B. 厉兑
C. 隐白
D. 涌泉
E. 大敦
6. [单选题]枳实导滞丸的功用是
A.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B. 消导化积,清热祛湿
C. 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D. 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E. 分消酒食,理气健脾
7. [单选题]目前中国人咯血的常见原因是
A. 肺结核
B. 肺吸虫
C. 肺梗死
D. 肺淤血
E. 肺癌
8. [单选题]乌梅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A. 黄连
B. 当归
C. 白术
D. 桂枝
E. 附子
9. [单选题]用于治疗顽癣的三棱针针刺方法是
A. 透刺法
B. 点刺法
C. 散刺法
D. 刺络法
E. 挑刺法
10. [单选题]肝气郁结证患者的闻诊特点多为
A. 少气
B. 呃逆
C. 夺气
D. 噫气
E. 太息
11. [单选题]药物配伍具有"分经论治"特点的方剂是
A. 败毒散
B. 大青龙汤
C. 九味羌活汤
D. 独活寄生汤
E. 羌活胜湿汤
12. [单选题]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中点的穴位是
A. 玉枕
B. 安眠
C. 风府
D. 风市
E. 牵正
13. [单选题]关于外关穴说法正确的是
A. 与内关穴相对
B. 治疗热病,头痛,耳鸣
C. 治疗瘰疬,胁肋痛
D. 在阳池穴上2寸
E. 以上都对
14. [单选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
A. 阳生阴长
B. 阳杀阴藏
C. 阴静阳躁
D. 阳化气,阴成形
E. 水为阴,火为阳
15. [单选题]不属于艾炷灸的是
A. 隔姜灸
B. 间接灸
C. 瘢痕灸
D. 蒜泥灸
E. 直接灸
16. [单选题]不符合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表现是
A. 大量结核菌一次或短时间内数次侵入血循环,到达肺部所引起
B. 两肺从肺尖到肺底均匀分布,小点状阴影,约2mm大小
C. 病灶大小、密度基本相同,短期病灶可融合
D. 病灶边缘较清楚,如有渗出性反则较模糊
E. 1周内可出现典型的结节影
17. [单选题]少阳病的临床表现,下述错误的是
A. 神情默默
B. 寒热往来
C. 胸胁苦满
D. 大便燥结
E. 口苦目眩
18.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竹叶石膏汤组成药物的是
A. 人参、粳米
B. 石膏、麦冬
C. 知母、生地
D. 甘草、半夏
E. 竹叶、麦冬
19. [单选题]外用有收湿敛疮的功效,可解毒、消肿、止血的药物是
A. 五味子
B. 五倍子
C. 桑螵蛸
D. 海螵蛸
E. 肉豆蔻
20. [单选题]既可固表止汗,又可益气、除热的药物是
A. 麻黄根
B. 浮小麦
C. 糯稻根须
D. 五味子
E. 五倍子
1.正确答案 :D
2.正确答案 :B
解析: 胆绞痛
【辩证】
主症
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区,伴有恶心、呕吐,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
胆石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胆绞痛,其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并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和高热。胆绞痛发作一般时间短暂,也有延及数小时的。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及相应俞募穴为主。
主穴 日月 期门 胆俞肝俞胆囊穴 阳陵泉
配穴 呕吐加内关、足三里;黄疸加至阳;发热加曲池、大椎。
操作 毫针泻法。
2.其他治疗
3.正确答案 :A
4.正确答案 :E
5.正确答案 :C
解析:[足三阴三阳的根与结.png]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有“本”意,“结”有“标”意。“根”与“本”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与“标”部位在上,皆为经气所结、所聚之处,为经气之所归。但它们在具体内容上又有所区别,即“根之上有本”,“结之外有标”,说明“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而“根结”理论则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标本根结的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的流注运行状况,即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进一步说明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治疗远离部位的脏腑及头面五官疾病的道理。
6.正确答案 :B
7.正确答案 :A
8.正确答案 :C
解析:乌梅丸的组方原理
本方所治蛔厥,是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治宜温脏安蛔。重用乌梅为君,是取其味酸能制蛔,先安蛔虫之动扰。蜀椒、细辛为臣,味辛能伏蛔,性温兼可温脏祛寒。黄连、黄柏味苦能下蛔,性寒兼能清上热;干姜、桂枝、附子温脏以祛下寒。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以顾其正。
9.正确答案 :C
解析:三棱针散刺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10.正确答案 :E
11.正确答案 :C
12.正确答案 :B
13.正确答案 :E
解析: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 直刺0.5~1寸。
14.正确答案 :C
解析: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5.正确答案 :D
解析:艾炷灸: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又称为着肤灸、着肉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太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2)间接灸
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间接灸所用间隔药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姜间隔者,称隔姜灸;用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以附子饼间隔者,称隔附子饼灸。
1)隔姜灸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剌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祛寒止痛的作用。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O.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3)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e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16.正确答案 :E
17.正确答案 :D
18.正确答案 :C
解析: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
19.正确答案 :B
解析:五倍子外用有解毒、消肿、收湿、敛疮、止血等功效,可用于疮疖肿毒、湿疮流水、肛脱不收等证,故应选B。
20.正确答案 :B
查看答案 点击下载本科目所有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