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出现一侧眼睑下垂,其动脉瘤的部位在
A. 基底动脉
B. 椎动脉
C. 大脑中动脉
D. 前交通动脉
E. 后交通动脉
2. [单选题]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是指( )。
A. 细胞数增多,蛋白正常
B. 细胞蛋白均增高,蛋白增高更明显
C. 蛋白增高,细胞数正常
D. 细胞蛋白均增高、细胞增高更明显
E. 蛋白正常,细胞数降低
3. [单选题]引出Babinski征及其等位征提示( )。
A. 皮质脊髓束的损害
B. 红核脊髓束的损害
C. 损害必须在大脑皮质
D. 损害必须在内囊
E. 损害必须在脊髓
4. [单选题]患者,右侧耳鸣半年,进行性听力减退4月,右面部麻木1月,首选的检查手段为( )。
A. 体感诱发电位
B.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
C. 视觉诱发电位
D. 脑电图
E. 肌电图
5. [单选题]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中,正后电位出现在( )。
A. 阈电位之后
B. 超射之后
C. 峰电位之后
D. 负后电位之后
E. 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后
6. [单选题]事件相关电位主要反应( )。
A. 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功能
B. 大脑皮质认知功能
C. 运动系统传到功能
D. 感觉系统传导功能
E. 听觉传导功能
7. [单选题]下列为化学突触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前膜较一般的神经元膜厚
B. 后膜具有特异受体
C. 突触间隙内含黏多糖和糖蛋白
D. 前膜内侧有致密突起
E. 突触间隙宽约90~100nm
8. [单选题]地西泮对睡眠周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 延长睡眠潜伏期
B. 增加慢波睡眠期(Ⅲ~Ⅳ期)
C. 增加慢波睡眠期(Ⅰ~Ⅱ期)
D. 延长快波睡眠潜伏期
E. 纺锤波数量减少
9. [单选题]病程出现复发—缓解特点,提示疾病的性质是( )。
A. 脱髓鞘疾病
B. 神经变性疾病
C. 感染性疾病
D. 营养及代谢疾病
E. 血管性疾病
10. [单选题]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出现听、面神经和动眼神经同时受损的原因主要是( )。
A. 脑干神经核团的损害
B. 颅底蛛网膜的粘连致颅神经受损
C. 炎性介质致颅神经受损
D. 免疫介导间接损伤颅神经
E. 新型隐球菌直接损害颅神经
11. [单选题]患儿,10岁,反复突然意识丧失,每次持续数秒缓解,发作时面部抽动,脑电图提示棘慢复合波,最合理的诊断是( )。
A. 反射性晕厥
B. 痫性发作
C. 脑源性晕厥
D. 非系统性眩晕
E. 血管源性晕厥
12.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基底型偏头痛特点的是( )。
A. 儿童和女性多见
B. 有视觉先兆
C. 有脑干症状
D. 合并癫痫
E. 头痛
13. [单选题]29岁女性,因视物旋转、呕吐1周来诊,诊断右前庭神经病变,与本病不符的症状和体征是( )。
A. 严重眩晕,转头可使症状加重,闭目不减轻
B. 水平性眼震或水平加旋转性眼震
C. 站立不稳,平衡障碍
D. 伴恶心、呕吐及面色苍白
E. 双侧指鼻试验(+)
14. [单选题]《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适用于哪些人员?
A. 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药剂、医技人员
B. 医疗机构的医护及后勤人员
C. 医疗机构的管理、财务、后勤等人员
D. 药学技术人员
E. 医疗机构内所有从业人员
15. [单选题]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病情最重的是( )。
A. 先天型
B. Duchenne型
C. Becker假肥大型
D. 肢带型
E. 面肩肱型
16. [单选题]62岁,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年,在活动时突感左侧偏瘫,意识不清,频繁呕吐,非喷射性。体查:血压220/120 mmHg,心率120次/份,体温39.6℃,潮式呼吸,昏迷状态,瞳孔1.5 mm(双侧),压眶时口角右歪,左侧肢体完全瘫痪,双侧Babinski征阳性,诊断:脑出血。其部位在( )。
A. 右侧内囊外侧壳核附近
B. 左侧脑桥
C. 右侧脑桥
D. 右侧大脑半球白质
E. 右侧内囊内侧丘脑附近
17. [单选题]关于Alzheimer病的下列哪项描述是不正确的?( )
A. 多数患者有家族史
B. 发病年龄40~90岁,多在65岁以后
C. 早期记忆障碍主要表现近记忆力受损
D. 患者常有行走障碍
E. 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查可确诊该病
18. [单选题]目前提供诊断脑血栓形成、脑出血最可靠鉴别依据的是
A. 发病急缓
B. 昏迷深浅
C. 瘫痪程度
D. 脑脊液检查
E. 脑CT检查
19. [单选题]小儿脑电图诊断的参考分级标准为( )。
A. 正常、界限性、异常
B. 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
C. 正常、正常范围、异常
D. 正常、正常范围、界限性、异常
E. 正常、界限性、轻度异常、重度异常、极重度异常
20. [单选题]脊髓横贯性损害引起感觉障碍的特点是( )。
A. 形状不规则的条块状感觉障碍
B. 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深、浅感觉缺失
C. 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痛温觉缺失伴自发性疼痛
D. 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感觉异常和感觉过敏
E. 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