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宝典发布传染病(中级)2024历年考试真题及答案(G5),更多传染病学主治医师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考试宝典发布传染病(中级)2024历年考试真题及答案(G5),更多传染病学主治医师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1. [单选题]关于斑疹伤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夏秋季发病多 
  B. 病原体为莫氏立克次体 
  C. 通过鼠蚤传播 
  D. 皮疹少见 
  E. 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 
 
2. [单选题]旋毛线虫寄生于人体的部位是
  A. 脑 
  B. 平滑肌 
  C. 骨骼肌 
  D. 肝 
  E. 心肌 
 
3. [单选题]下列是右心衰症状,除了
  A. 纳差、恶心 
  B. 上腹胀痛 
  C. 少尿 
  D. 水肿 
  E.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4. [单选题]对HP耐药率迅速上升
  A. 法莫替丁 
  B. 奥美拉唑 
  C. De-Nol 
  D. 甲硝唑 
  E. 呋喃唑酮 
 
5. [单选题]剧烈运动( )
  A. 呼吸过缓 
  B. 呼吸浅快 
  C. 呼吸深快 
  D. 呼吸深慢 
  E. 呼吸过速 
 
6. [单选题]女性,35岁,腹痛、腹泻6个月,粪便呈糊状,不含粘液脓血。查体:消瘦、体温37.5℃,心肺无异常,右下腹轻压痛。实验室检查:血沉快。最可能的诊断是
  A. 肠结核 
  B. 溃疡性结肠炎 
  C. 结肠癌 
  D. 肠易激综合征 
  E. 以上都不是 
 
7. [单选题]参与速发型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免疫炎症细胞为( )
  A. 肥大细胞 
  B. 血小板 
  C. 巨噬细胞 
  D. 中性粒细胞 
  E. T淋巴细胞 
 
8. [单选题]脑出血患者查体角膜反射减弱,眼球无转动,属于
  A. 嗜睡 
  B. 意识模糊 
  C. 轻度昏迷 
  D. 中度昏迷 
  E. 深度昏迷 
 
9. [单选题]单股负链RNA病毒,含有大、中、小三个基因片段,分别编码:RNA聚合酶、囊膜糖蛋白G1和G2,以及核蛋白N。该病毒为
  A. HCV 
  B. HEV 
  C. 汉坦病毒 
  D. SARS冠状病毒 
  E. 脊髓灰质炎病毒 
 
10. [单选题]吸气性呼吸困难见于
  A. 脑外伤 
  B. 甲状腺肿大 
  C. 心肌病 
  D. 大量胸腔积液 
  E. 有机磷中毒 
 
11. [单选题]延缓肾功能恶化最主要的措施是
  A. 卧床休息 
  B. 高热量、低盐饮食 
  C.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D. 利尿 
  E. 高质量、低蛋白饮食,足够热量,低盐 
 
12. [单选题]女性,32岁。呼吸困难,心绞痛,查体可发现周围血管征。下列不属于周围血管征的是
  A. 毛细血管搏动征 
  B. 脉搏短绌 
  C. 枪击音 
  D. 水冲脉 
  E. Duroziez双重杂音 
 
13. [单选题]伤寒的传播途径为
  A. 通过污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蟑螂等媒介传播 
  B. 接触传播 
  C. 血液传播 
  D. 呼吸道传播 
  E. 消化道传播 
 
14. [单选题]可出现周围性发绀的疾病是
  A. 肺炎 
  B. 法洛四联症 
  C. 气胸 
  D. 右心衰竭 
  E. 大量胸腔积液 
 
15. [单选题]心功能不全时,下列哪项不是其代偿的方式( )
  A. 交感神经兴奋 
  B. 心肌肥厚 
  C. 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 
  D. 心腔扩大 
  E. 迷走神经兴奋 
 
16. [单选题]最准确反映尿浓缩功能的是
  A. 尿胆原 
  B. 尿蛋白定量 
  C. 尿比重 
  D. 尿渗透压 
  E. 尿酸碱度 
 
17. [单选题]霍乱患者发生剧烈腹泻、呕吐的机制是
  A. 细菌内毒素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增加 
  B. 细菌的溶血素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C. 细菌产生的酶引起黏膜的损害和炎症 
  D. 细菌外毒素(肠毒素)激活环磷酸腺苷介质系统所致 
  E. 胆汁分泌减少,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18. [单选题]支气管哮喘与心源性哮喘不同点在于( )
  A. 慢性、阵发性、季节性发作史 
  B. 呼气性呼吸困难 
  C. 肺部听诊哮鸣音 
  D. 心脏无特殊体征 
  E. 咯粉红色泡沫痰 
 
19. [单选题]皮肤黏膜红色斑点不凸出皮肤,压之不褪色称为( )
  A. 蜘蛛痣 
  B. 紫癜 
  C. 斑疹 
  D. 小红痣 
  E. 玫瑰疹 
 
20. [单选题]肝硬化大量腹腔积液患者,检查肝脏时应采用下列哪种触诊法
  A. 冲击触诊法 
  B. 浅部触诊法 
  C. 双手触诊法 
  D. 钩指触诊法 
  E. 深压触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