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宝典发布"欲对血清培养基进行灭菌,宜选用"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微生物检验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在线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单选题]欲对血清培养基进行灭菌,宜选用
A. 间歇灭菌法
B. 巴氏消毒法
C. 压力蒸汽灭菌法
D. 流通蒸汽灭菌法
E. 紫外线照射法
[单选题]下列细菌中,用血清学诊断方法能确诊病人所患疾病的是 ( )
A. A群链球菌
B. 布鲁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D. 大肠埃希菌
E. 肺炎链球菌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细菌革兰染色后,革兰阳性菌呈
A. 红色
B. 粉色
C. 紫色
D. 褐色
E. 绿色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关于流行性斑疹伤寒,说法错误的是
A.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初步诊断
B. 用血清学实验和病原体分离确诊
C. 用多西环素治疗
D. 灭虱
E. 灭蚤灭鼠
正确答案 :E
解析: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染源是人,传播媒介是虱,与灭蚤灭鼠无关。
[多选题]利用微生物的毒力变异制成的活疫苗不包括:
A. 卡介苗
B. 麻疹疫苗
C. 流脑疫苗
D. 脊髓灰质炎口服疫
E. 乙型肝炎疫苗
正确答案 :CE
[单选题]我国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者分离到的致病菌株的血清型主要为
A. O3
B. O1
C. O7
D. O4
E. O2
正确答案 :A
解析: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抗原构造比较复杂,根据O抗原可分为50种以上的血清型,从人体分离出的菌株,O血清类型有一定的地区差别,我国分离出的菌株主要是O3。
[单选题]氧化酶试验主要用于
A. 肠球菌属与假单胞菌的鉴别
B. 肠杆菌科与厌氧菌的鉴别
C. 肠球菌属与芽孢杆菌的鉴别
D. 肠杆菌科与假单胞菌的鉴别
E. 肠杆菌科与芽孢杆菌的鉴别
正确答案 :D
解析:主要用于肠杆菌科与假单胞菌的鉴别,前者为阴性,后者为阳性。
[多选题]病毒非遗传性变异包括:
A. 互补作用
B. 加强作用
C. 基因重组
D. 表型混合
E. 基因突变
正确答案 :ABD
[单选题]立克次体与病毒的不同点为
A. 必须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
B. 只能在宿主细胞浆中繁殖
C. 仅引起局限于某一脏器的感染
D. 可在特殊人工培养基中增殖
E. 含有DNA及RNA
正确答案 :E
这其中不包括下列哪一个嗜热脂肪杆菌抑制法检测鲜乳中青霉素的最低检出限为去死因寿命表方法求得消除某种死因后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量,引起病理改变的物质#
以上都不对重症肝炎
肝纤维化#
慢性活动性肝炎
肝硬化
丁型
培养真菌常用的培养基是下列哪组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食品检样做大肠菌群检测时,梅毒螺旋体
申克孢子丝菌、淋病奈瑟菌、卡氏枝孢霉样品接种量1ml以上者,接种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
样品接种量1ml以上者,接种单料乳糖胆盐
白色念珠菌在玉米培养基上可形成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HTLV能引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不包括关于衣原体原体的叙述,正确的是沙门菌的H抗原是指病毒所合成的晚期蛋白的功能是:对病毒衣壳正确的叙述是放
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顽固性腹泻,抗菌治疗无效,应进行以下何项检查枯草芽孢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病可能与下列哪种菌的感染有关 ( )能够人工培养的病原性螺旋体是根据产生的外毒素不同
一名晚期艾滋病患者出现脑膜炎症状和体征,见有大量有厚荚膜的酵母型菌。这种感染可能的病原体是细菌L型的菌落类型有典型的沙门菌属硫化氢、靛基质、尿素、氰化钾、赖氨酸脱羧酶的生化反应是按照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
某医院新生儿病房发生多例剥脱性皮炎患者,为追踪传染源,则该两种菌为 ( )细菌学形态学检查中最常用染色方法是:欲了解某病在某地区的危害状况,进行现况调查时宜选用( )分枝杆菌又名抗酸杆菌的原因是Ag、Ab免
目前可用类毒素进行预防的疾病是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我国饮用水的标准为1ml水中的细菌总数不超过伤寒与白喉
破伤风与波状热
破伤风与结核病
白喉与破伤风#
百日咳与白喉蜱
鼠蚤
伊蚊
恙螨#
鼠虱50
100#
150
200
300
男性青年,外生殖器出现无痛性下疳,初步诊断为梅毒。为确诊,你认为还应进一步做的微生物学检查项目是钩端螺旋体最主要的保菌和带菌动物是方差分析的主要应用是绝大多数Ⅱ类限制酶识别长度为外毒素根据对宿主细胞的亲和
有关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哪一项是正确的:选择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的基本要求下述哪些项是正确的噬菌体根据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可分为采用抗原抗体反应对传染病进行诊断,抗原与抗体的比例为立克次体与细菌的主要
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所需温度和需维持时间分别为:下列哪种物质参与补体激活第一途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15~20min
121.3℃,10min
121.3℃,10min
160℃,2hLPS
D因子
B因子
P因子
免疫复合物(IC)#CD4+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