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肌袖位于
A. 主动脉
B. 肺动脉
C. 上腔静脉
D. 下腔静脉
E. 肺静脉
2. [单选题]1932年,首先提出心电图运动试验可作为冠心病辅助诊断方法的学者是
A. Arthur Master
B. S.Goldhammer
C. Robert Bruce
D. F.N.Wilson
E. T.Lewis
3. [单选题]关于心肌灌注运动负荷显像,其敏感性可达到
A. 20%~40%
B. 40%~60%
C. 60%~80%
D. 85%~90%
E. 90%~98%
4. [单选题]按下定标键记录方波,若方波波形的转折角为直角说明
A. 阻尼过度(过阻尼)
B. 阻尼过小(欠阻尼)
C. 阻尼适当
D. 线性良好
E. 非线性移位
5. [单选题]“肺门舞蹈征”常见于
A. 室间隔缺损
B. 房间隔缺损
C. 动脉导管未闭
D. 法洛四联症
E. 肺动脉狭窄
6. [单选题]预防房颤患者发生体循环栓塞,应前选下列哪种药物
A. 阿司匹林
B. 华法林
C. 噻氯比定
D. 低分子肝素
E. 普通肝素
7. [单选题]急性心肌炎患者,反复出现阿-斯综合征,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最恰当的处理是
A. 静滴异丙基肾上腺素
B. 静滴硝酸甘油
C. 安置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
D. 静滴氢化可的松
E. 静滴阿托品
8. [单选题]刺激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会引起
A. 窦房结自律性增加
B. 心率增加
C. 心房肌收缩力增加
D. 房室结传导时间延长
E. 心室肌收缩力增加
9. [单选题]动脉血压升高作用于压力感受器,产生的效应是
A. 心率减慢
B. 心排出量减少
C. 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D. 动脉血压下降
E. 以上均是
10. [单选题]洋地黄中毒的常见表现是
A. 心电图QT间期缩短
B. 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C. 出现室早二联律
D. 窦性心动过速
E. 心电图ST-T呈鱼钩样改变
11. [单选题]动态心电图记录器根据信号存储介质分为
A. 磁带记录器、固态记录器、闪存记录器
B. 模拟记录器和数字记录器
C. 连续记录器和间歇记录器
D. 磁带记录器和闪存记录器
E. 实时记录和远程信号传输
12. [单选题]窦房结恢复时间的正常值为
A. ≤1500ms
B. ≤1600ms
C. ≤1800ms
D. ≤2000ms
E. 1500~2000ms
13. [多选题]射频消融的适应症包括
A. 发作频繁的心梗后室速
B. 发作频繁乙室率不易控制的房扑
C. 预激综合征并阵发性房颤
D. 反复发作的特发性室速
E.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4. [单选题]VVI起搏真性融合波的心电图特点为
A. QRS波群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B. QRS波群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C. QRS波群前有起搏脉冲,QRS波群形态介于起搏和窦性激动之间
D. QRS波群前有起搏脉冲,QRS波群形态与窦性激动的形态相同
E. QRS波群呈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图形
15. [多选题]预激综合征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是
A. 窦性心律呈完全心室预激图形
B. PJ间期常>0.27s
C. 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时,QRS波群呈完全心室预激图形
D. 食管心房调搏通常不能诱发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E. 以上都是不是
16. [单选题]Brugada综合征发生心室颤动的电生理机制是
A. 早期后除极
B. 右心室外膜自律性增高
C. 2相折返
D. 晚期后除极
E. 与碎裂电位有关
17. [单选题]关于洋地黄效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洋地黄效应只表示患者使用了洋地黄药物
B. 出现洋地黄效应的心电图改变是停用洋地黄的指征
C. 洋地黄效应的ST-T改变出现与否,与患者的洋地黄用量不成正比
D. 部分洋地黄中毒患者可不出现洋地黄效应的ST-T改变
E. 类似洋地黄效应的ST-T改变也可见于其他临床情况
18. [单选题]女性,23岁。2周前曾有感冒发热史,阵发性心悸2d来诊。体检:心率160次/min,规则,心音正常。无杂音。30s后心率突然降至80次/min,10s后又回复160次/min且反复出现。此时最可能的诊断为
A. 心房扑动
B. 心房颤动
C.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D.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E.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19. [多选题]室性并行心律表现为
A. 异位搏动间距无固定关系
B. 易产生室性融合波
C. 异位室性搏动与室性搏动的配对间期恒定
D. 两个异位搏动之间期最长的是最短的整倍数
E. 异位室性搏动与窦性搏动的配对间期不恒定
20. [单选题]不属于右心房结构的是
A. 右心耳
B. 腔静脉窦
C. 界嵴
D. 乳头肌
E. 冠状窦口